今年4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媒体上援引《孙子·九变篇》中的一段话解释了俄特别军事行动: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意为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时刻备战才能止战。《孙子兵法》这一东方文明古国的智慧结晶再次被推上热搜。
土耳其安卡拉哈兹巴伊拉姆大学教授、《孙子兵法》首位土耳其语译著者汉学家吉来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畅谈《孙子兵法》里的中国智慧。以下为访谈摘录。
记者:《孙子兵法》是首部从汉语文言文直接翻译成土耳其语的中国经典。为何要翻译此书?
吉来:《孙子兵法》不止在中国很有名,在西方的影响力也很大,是畅销书。第一,《孙子兵法》篇幅较短。第二,《孙子兵法》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历史悠久,这点很像《道德经》。第三,其内容很具吸引力,不只关乎战争之战略、战术,更能折射人性。
很多西方读者对《孙子兵法》的评价是:“一部有2500年历史并揭示了许多原理的著作,令人惊讶的是,在技术进步的今天,这些原理仍然不失其应用价值。”
记者:在英文翻译中,将《孙子兵法》翻译为“The Art of War”。在您看来,这是一部有关“战争”的书吗?《孙子兵法》蕴含了怎样的中国智慧?
吉来:《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兵书,有“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样的军事谋略;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还是一部指点为人处事的参考书,有“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样的处世哲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但我认为孙子的思想是避战。“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谓,百战百胜,算不上高明;不通过交战就降服敌人,才是高明的。
追溯人类社会史,可见群体之间甚至群体内部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这种竞争残酷且激烈。在现代社会之前,这种竞争一方面来自地球生物圈“弱肉强食”的生存本能,另一方面则是对匮乏的生存条件和不足的生产能力的回应。
然而战争的苦难不断被反思,全球化促使国际间日益密切的生产、贸易关系,在缩小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带来包容的价值观念。战争已被平等自主意识趋强的人类,越来越反感、抵制乃至反抗。
孙子的智慧体现在“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即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才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中国先秦逻辑是中国古代逻辑史的高峰,如道家、法家等百余家,《孙子兵法》只是其中一部著作。目前我还没有翻译过墨子、韩非子,希望未来能完成。
记者:有学者认为,人类的智慧一旦凝结成为知识学术,就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没有国家与种族之分。您如何理解?如何看待中西文化比较?
吉来:说得好。不论东方或者西方,经典是对于全人类的贡献。这也是我希望将更多中国经典翻译成土耳其语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文学与西方相比有很多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交往礼仪等等,也正是因此才带来新鲜感,打开了启迪心灵的另一扇窗。
从文学角度讲,共情又是人类共同的特征。因为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纷争,从情感出发,人类基本都能理解,进而化解隔阂。
(中新网 7.13 史元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