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

    城市改造背后撼不动的是文化认同

    《 文摘报 》( 2022年07月20日   07 版)

        “杭州西湖柳树被换成月季”这一话题曾冲上微博热搜,体现了民众对城市文化风貌保护意识的苏醒,也反映了城市风貌保护与公共景观建设之间的问题。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景观规划动辄“大开大合”,形成千篇一律的整体风格,或者移栽网红花木,打造网红街景,将城市文化灌入流量。这些功利的城市治理行为也许会带动一段时间的消费热涨,却让城市失去了原本的生活底色。实际上,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在过去也发生过类似事件。比如,南京曾为修建地铁而移植梧桐,造成了部分南京市民的不满,并发起绿丝带活动,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

        由此可见,各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执着远比预想的要深厚许多。所谓城市更新,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塑造历史风貌,对传统文化继承并创新。从植物景观到建筑布局,要想实现城市更新,就要学会因地制宜,侧重当地的文脉特色。就“城市共治”的话题来说,这些事件无疑再次提醒人们,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居民幸福感,不仅仅是GDP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居民本身能否得到人格与权利的尊重。

        在城市改造和更新过程中,管理者要更加注重对城市的风貌保护。首先,要想保护文化风貌,就要回答城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名片,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应该立足于什么。其次,对历史文物而言,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去改善和修复。最后,作为政府以及景区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深化对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对城市风貌和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城市建设中遵从民意、尊重民声,回应百姓关切,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中形成思想、制度、工作各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使城市更有温度。

        (《社会科学报》7.7 王润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