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划分,涉及到孩子的受教育权,集中了家长的期待和焦虑,背后还涉及到学校、地产商乃至地方政府的复杂利益,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学区问题,本质上是教育公平问题,同时也与社会经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因此,实现学区的公平以及教育的公平,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方面,从治标的角度看,要提高学区划分的民主性与公开性,要在减小校级差异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选择。
其一,提高学区划分的民主性。具体来说,学区划分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与听证。在“多校划片”时,不同学校之间如何进行“肥瘦搭配”,划片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入学的资格和条件有哪些,这些都应由政府官员、教育专家、学校代表、社区代表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严格的论证,并做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其二,实施实质性的校长和教师轮岗。其中,校长的轮岗可能更为关键,一个优秀的校长,可能会带来新的理念和更多资源,促进弱势学校的快速发展。在教师轮岗时,要考虑轮岗学校的客观需求,同时也要保障轮岗教师的权益。
其三,通过民办教育提供多元供给。学校之间必然会有优劣之分,也有特点、特色之别。教育公平,并非让大家一模一样,应当允许合理的差异,也允许家庭自由的选择。要给予民办教育足够的办学空间,允许民办教育发展自己的特色,从而为家长提供更多选择,满足其特别需求。
另一方面,从治本的角度看,要推进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体制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一,通过合理的教育投入促进校级均衡发展。在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应坚持平等对待,但同时有合理差别,尤其对那些处于劣势地位的学校,更要予以特别扶持。这不仅是实质公平的要求,也是法律的明文规定。
其二,要推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形成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态势。如果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就业、发展方面享有同等机会,都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那么就不会对义务教育造成那么大的影响,不会进一步激化围绕学区展开的争夺和踩踏。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成功,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可能进行分流,有一些孩子进入高中,有一些孩子进入职业学校,而他们毕业之后,无论在就业、收入、社会地位方面,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同样可以让人生出彩。德国的经验,为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启发。
其三, 跳出教育本身,需要推动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导致义务教育诸多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如果一个社会,每个人的收入主要是因为其社会贡献,而非其他方面,如果一个社会,不同职业的劳动者之间不会存在巨大的薪资差别,如果一个社会在让优秀者活得奢华的同时,也不会让普通人活的匮乏和寒酸,那么,父母们也许就不会如此在乎孩子就读的是否为重点学校,不必如此焦虑和内卷,也许会接受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不必对其进行刻意的加工和设计。
(澎湃新闻 6.17 李宏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