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克是印尼的传统蜡染技艺。“batik”一词源自爪哇语“amba”(宽布)和“titik”(点)——意指在宽幅的织物上点染图案,如今也泛指由这种工艺染成的花布或由其制成的服饰。2009年10月2日,巴迪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于是,除了“千岛之国”的美誉,印尼又增添了“蜡染工艺大国”的美称。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日惹的某家手工蜡染作坊,便可亲自体验如何制作手工巴迪克:用蜡油滴覆线稿正反两面,覆盖所有手绘线条,蜡液干透后清洗一次,再浸入染料池中着色,晾干后用热水煮去布上的蜡,再次晾干后就制成最简单的巴迪克了。这时,原本被蜡盖住的地方依然保留了白布的本色,其他部分则吸满了染料的颜色,靛蓝、黄色和褐色最为常见。如果需要在一匹巴迪克上呈现多种颜色,则需要多次重复前面的工序,这一过程堪称繁复,熟手工匠要完成一件手绘巴迪克,有时需要10天甚至更久时间。
巴迪克拥有悠久的历史:公元5世纪达鲁玛纳卡拉王国时期,当地人用染料制作的服装被认为是巴迪克的雏形,而绘制、穿着巴迪克起初则是爪哇皇室和贵族家庭的传统。后来蜡染工艺逐渐流入民间,14世纪的《爪哇史颂》和17世纪的《列王传》均提及巴迪克在爪哇广为人知。尽管巴迪克的发展深受爪哇文化影响,其发展却并不局限于此一地。自古以来,巴迪克便在马来群岛地区广为流传。
巴迪克的纹案千变万化,历经岁月洗礼,在民俗仪式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婴儿出生后,母亲会用一块巴迪克背巾将其背在身上;当孩子的小脚第一次踏上土地,会踩在洁净的巴迪克上,寓意人生平顺;举办传统婚礼时,新娘新郎的礼服必定包含巴迪克元素,婚庆纹案寓意幸福美满;参加正式活动,巴迪克的纹案和质地须尽可能庄重典雅……可以说,巴迪克陪伴了普通印尼人的一生。
(《人民日报》6.12 高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