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6月29日 星期三

    器官捐献协调员

    《 文摘报 》( 2022年06月29日   08 版)

      6月11日是第六个“中国器官捐献日”,在疫情防控下,一个简短的器官捐献宣传活动在上海长海医院的门诊大厅举行。长海医院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向来参与活动的市民讲述了关于“一个人的篮球队”的故事。

      “16岁男孩叶沙不幸因病去世,他的父母把儿子的心、肝、肺、肾、角膜捐献给了7个身患重病的人,让他们重获新生。叶沙生前最喜欢打篮球,于是这7人中的5人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篮球队,代替他延续梦想……”

      人体器官捐献是倡导公民在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地捐献能用的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从2015年起,公民自愿捐献成为我国移植器官唯一合法来源。截至2022年6月9日,中国器官捐献登记人数已超过477万,较2015年2.5万余例实现了百余倍的增长。但我国每年仍有30万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而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其中仅6%的患者能够实现器官移植。

      无力

      长海医院重症监护室门外,73岁的许老先生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妻子和儿媳在一旁低声啜泣。病房里,老许45岁的大儿子在昏迷中,靠仪器维持着一线生机。距离发生意外已经第8天,能想的办法医生几乎都试过。老许心里那个模糊的念头变得愈发清晰。

      “我现在还能为我儿子做什么?”第一次与高晓刚见面时,老许问。“临床上已经判定脑死亡,接下来,或许您可以考虑器官捐献。”同样的话,高晓刚跟很多身处绝望的病患家属说过。每一次,都格外沉重。

      刚开始,所有人都强烈反对。三天后,老许做了个决定,让儿子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下去。

      那日,病房来了几个亲戚,围着两位老人一番劝说:“不到最后一刻不能放弃啊!”“您老要孩子死无全尸吗?”话说得越来越难听,老许一直双唇紧闭。

      “选择器官捐献的家属会受到各种舆论压力,很多病例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此刻,高晓刚也有点担心家属会动摇。就在这时候,病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没有机会了。心脏停止,血液便不再流动,新陈代谢停止,器官很快就会丧失活性。

      “从器官变成移植物,要经过检查、化验、摘取、保存等严格的流程,还有很多法律流程要走。”高晓刚说,而这一切都在心脏停止跳动的一刻戛然而止。

      困局

      高晓刚是器官移植外科医生,从2015年开始,他拥有了另外一个身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带领3名具有相关医学工作背景的医护工作者组成了长海医院的协调员团队。    

      疫情期间,团队也没有停歇,从今年3月下旬至5月底,协调员在封闭管理环境下成功实现3例器官捐献,捐献产生的移植器官挽救了11位患者的生命。

      协调捐献工作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比如当家属还在为抢救患者而积极努力的时候不适合谈捐献。比如第一次跟家属接触,应先帮助家属和医院沟通病情,等病情得到判定,家属认识到病情已经无可逆转的时候,才慢慢转入捐献环节。和家属交流时不能以谈判的姿态面对面地坐,要尽量并排而坐,减少距离感,与家属共情……    

      按规定,器官捐献一直是无偿的。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寻子网“宝贝回家”创始人张宝艳建议建立“人体器官捐献抚恤制度”,比如返还人体器官捐献者生前承担的个人医疗费用,免除处理后事的丧葬费用,以及对直系亲属日后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适当提高报销福利或者全额报销。张宝艳指出,很多捐献者生前是家里的顶梁柱,当他们身亡后,家庭陷入生活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愿意作出捐献,是高尚价值观的体现,社会应该给他们一些补偿。这对死者和家属是一种慰藉,也可促使更多人愿意捐献器官。

      “去年,上海共完成104例器官捐献手术,占上海2487万常住人口的百万分之四点一八。”百万人口年捐献率是衡量捐献普及率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百万人口年捐献率虽达到4.1,在全世界位于中等水平,但是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捐献率已达到了20到30。”高晓刚说。

      道别

      小夏是个有点瘦小的男生,爸爸早年去世,他由妈妈一手拉扯大,借住在爷爷奶奶家。有一天,小夏妈妈突发脑出血,医生宣布脑死亡。    

      当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第一次跟小夏谈及是否考虑捐献妈妈的器官以挽救他人生命时,他一时无法接受,“绝对不行!”协调员开导他:“你的妈妈也不想离开你,你想让她的生命延续吗?”男孩泣不成声。    

      两天后,小夏妈妈的生命体征已很难继续维持。最后时刻,男孩在捐献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医院给小夏开了特例,帮他换好无菌隔离衣进入手术室,和妈妈道别。    

      手术室内,麻醉医生、人体器官获取团队、护士和家属围站在捐献者床前,在上海市红十字会协调员的见证下,进行一个简短的道别仪式。医生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做出死亡判定,见证人回顾捐献者的生平,众人对捐献者三鞠躬,默哀。

      (《解放日报》6.19 黄尖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