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6月25日 星期六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

    《 文摘报 》( 2022年06月25日   05 版)

        蔡皋

      被称为“宝藏奶奶”“绘本奶奶”的蔡皋,是中国绘本界的先行者。30年前,当绘本还不被大家熟知时,她为中国绘本拿下第一个国际性大奖——有国际插画界奥斯卡之称的“BIB金苹果奖”。几十年来,她创作了《七姊妹》《干将莫邪》《花仙人》等数十部绘本,作品因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温暖美好的基调而深受欢迎,影响了我国几代少年儿童,在海外亦享有盛名,还有画作入选日本小学语文教材。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曾赞其画作:“湖南有福了!”近期,随着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破圈传播”,伴着儿童绘本热的兴起,出现在片中的蔡皋与其作品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引来一片赞誉。

      “童年是最美的时光,人生的第一个念头、见到的第一种颜色、听到的第一支童谣都在其中。我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童年。”谈及儿童绘本创作的初衷,蔡皋眼中有光闪烁。

      一幕幕情景渐渐定格,最终浓缩进了她的画里,韵味无限。那是《宝儿》中温良的母亲,是《月亮走,我也走》中嬉闹的三姊妹,是《花木兰》中勇敢的少女,是《出生的故事》中襁褓里的婴儿……外婆送给她一个多彩的童年,而她又用画笔给更多孩子的童年以温情与美好。

      如果说,她在童年里为创作的根系找到了滋养,那么,对笔下作品精神内核的深度思考,就是艺术之花绽放的关键。“好比一朵积雨云,如果没有凝结核,雨滴就形不成了,又何谈滋养万物呢?”蔡皋说,只有把精神内涵想通了、吃透了,心中才有底气,笔下才有灵魂。

      这种精神内核源自何处?在她看来,一是传统文化,二是现实生活。

      中学课堂给蔡皋留下了很深的记忆。语文课上,鲁迅笔下祥林嫂“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的打扮;美术课上,老师讲授的国画技法与意境;数学课上,无所不在的逻辑之美……这些与色彩、意境、结构相关的概念在蔡皋心里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只待破土萌芽。

      1996年,因为机缘巧合,蔡皋与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合作,将陶渊明笔下“武陵人觅桃源,终入佳境”的故事变成了一册童书绘本——《桃花源的故事》。如此经典的传统文本,怎样以绘画形式呈现给读者?蔡皋特意强调了“追寻之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蔡皋轻声道,“异”就是惊奇,正因有了好奇,才让渔人鼓足勇气,探寻奇境。“我倾注笔墨,来描绘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整个过程。”

      创作中也有困惑,比如画桃林时,她一度产生了“初极狭,才通人”的逼仄之感。“这时候,需要结合语境、文意与历史背景来琢磨与推敲,感受其中的意蕴,最终才能豁然开朗,画出理想中的桃花源。”

      年轻时,蔡皋曾当过6年乡村美术教师,有过一段插秧种田、荷锄而归的农家生活。再回首,令她记忆犹新的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村民的热情与厚道。“人们彼此信任,觉得我是个好老师,就待我十分亲切。”

      翻看《桃花源的故事》,阡陌交通、翠竹夹岸、耕牛犁田,孩童竞逐嬉戏,农人围拢而坐……过往的田园生活被她糅进画里、融入笔尖,变幻出活泼的生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你看,那些山泉引水、垃圾处理的方式都是来自现代生活理念,我想借此传递一份对自然生态的尊重。”

      此外,民谣也为她提供了一股创造力的源泉。“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花篓”“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这些用方言唱和的童谣与绘本中的一轮明月、一条板凳、一个竹篮融合起来,牵动着现代人心灵深处的乡愁。“那些最朴素的、最深厚的、最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都来自民间。”她感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心不能老、学无止境,要对生活一直抱有热望。”退休后的蔡皋一直画笔不停,她说,“我想用画笔向孩子们传递一份健康、端正的心态,引他们走向光明,朝幸福的未来奔去。”

      (《光明日报》6.14 李晓 斯敏 徐梦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