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似乎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博士生到县城求职,基层岗位真的需要那么高学历人员去就职吗?有研究指出,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着“过度教育”现象。有分析认为,求职者为了比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工作,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层次,但是社会却并没有提供相对应的工作,以至于高学历群体不断增加,最终从事与自身学历不匹配的工作中来。这无疑将导致“高才低就”,出现高学历失业人群,浪费了教育资源。
对此,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李锋亮、王亮撰文指出,过度教育已经变成就业的缓兵之计,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基础建设、经济低迷期、个人工作经验缺失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过度教育在很多国家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在弱势群体中经常发生,而过度教育又会对个人、企业及国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很多国家对减少过度教育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例如,德国教育系统认为,需要从教育制度的层面主动改进,让学生在学校里就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通过实习和实践,保障学生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英国保障实习的措施称之为“三明治课程”,强调学校学习理论与实习并重。此外,很多欧美学校普遍采取就业指导与咨询服务等措施,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查询系统。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今中国社会改革 (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观察者网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