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457万人,连续7年保持高增长趋势。激烈竞争之下,考研的“产业链条”愈发完备。满足了部分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其暴露出的一些乱象也让部分学生陷入低效竞争,甚至给高校招生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考研辅导成了“硬需求”
“我连考3年,感觉一年比一年难”,历经“三战”的考生宋宜说,虽然自己的目标院校在逐年下调,但备考起来每年都觉得比上一年更吃力。
越来越多人加入考研大军,也让一些人捕捉到了新的市场信号。一位考研机构负责人认为,目前考研培训市场大、需求细,不同规模的机构都能找到消费群体,“与学科类辅导相比,考研培训的服务没什么不同,产业化特征已经十分明显”。
对于部分考生而言,考研培训确实是“硬需求”。据市场机构统计,有约22%考生在考研培训中支出超过了1万元。一名跨考不同专业的考生表示:“找对考研机构很重要,刚备考时一头雾水,如果没人带着梳理考点,自己很难弄明白。”
部分机构存在“虚把式”
市场“野蛮生长”,考生和考研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方面能够帮助考生填充信息盲区,另一方面也给一些“虚把式”问题留下了死角。
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指出,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人员举办或参与考试招生辅导活动。出于此,高校普遍不允许在校师生参与考研辅导。一位机构老师表示,培训机构老师大多使用化名,很少透露个人信息。
“从授课老师到助教,几乎都是兼职,流动很大。”北京某培训机构老师透露,自己并没有考研经历,但也在机构讲授专业课。相比授课老师,其他岗位则显得更为随意。一名考研机构负责人说,负责批改作业的多是从学生群里临时拉来的,招聘时几乎没有门槛,“要求很低,批改快速简单即可”。
“现在机构之间竞争也非常激烈,为了争夺生源,甚至会互相举报各自存在的问题。”一位考研机构负责人说,有些机构为了吸引考生,会收集整理研究生导师的私人信息,“在面试阶段,不少考生尽管没有见过老师,但对面试老师已经非常熟悉”。甚至还有一些机构宣称在学校内部有“人情网络”,实际上并不会提供有用的信息。
量质并举,创新招生机制
“在培训机构的全方位‘武装’下,考生笔试分数越来越高,但招进来后发现,专业素养并没有什么提升。”一位高校老师认为,研究生考试应试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受访人士指出,考研热潮持续,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更应做到量质并举,减少不合理的竞争形态,从招生关开始关注研究生专业素质培养。对此,多所知名高校也开始积极推进考纲改革,例如在考试中增加“主题写作”“人文基础”等灵活度较高的科目。此外,广东、北京多地教育部门也在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如健全“申请-考核”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比例等。
(《半月谈》5.15 熊嘉艺 谢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