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巴黎街头,墨绿色的小亭子随处可见,走入其中,各式报刊琳琅满目:《世界报》、《巴黎人报》、《费加罗报》……世间百态在这些白纸铅字中变幻流动,始于一页,便能到达世界。
2004年,由于利润不足、经营困难,巴黎的报刊亭面临关停危机。为了阻止这种损失,巴黎市议会于2011年底减免了报刊亭亭主此前缴纳的所有租金,并授权他们售卖多种产品:雨伞、糖果、纪念品、饮料、地铁票甚至煎饼,从而为报刊亭吸引了更多的客户。市议会对亭主的唯一要求是,报刊售卖至少占其业务的三分之二。在这样政策激励下,巴黎的报刊亭数量甚至逐渐增长,从此前的266个增长到如今约409个。
报刊亭,真的只是一个售卖报章,或者售卖饮料的小亭子吗?在很多法国人看来,并非如此。
一直以来,法国人都将传媒业视作民众自由发声的媒介,议会也向来对其保护有加。报刊亭作为重要的纸媒销售渠道之一,其存废无疑对纸媒的发展更是“生死攸关”。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重塑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纸媒业因此大受冲击。只有当数量繁多的报刊亭存在于人们的“必经之路”上,才能凭借其“存在感”吸引人们停下脚步,翻阅或是购买。
另一方面,对于居民而言,报刊亭也为邻里生活提供了空间。改造后的巴黎报刊亭内部面积更大,有暖气设备和个人储物空间,残疾人士也可以进出自如,人们可以在这里相遇、聊天、交流。
即便在每时每刻都能得知“新鲜事”的年代,依旧有人愿意为了这些小亭子放慢脚步,买上一份有质感与重量的报刊,细细阅读。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报纸发行国之一,阅读报刊已然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总是习惯于在上车前到报刊亭买张报纸,通勤的地铁上,专心读报的上班族随处可见。
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面对报刊亭的“凋零”,各国也纷纷提出新举措,试图减缓或是逆转这一趋势。在英国,街头报刊亭的数量日益减少,报刊的零售逐渐转入超市;美国政府出手支持报刊亭几度变身,扩展服务范围,甚至融入电商概念;德国报刊批发商联合会建立“高效消费者回应机制”,为零售商提供订货销售的指导建议……
诚然,报刊亭已经不再能为城市提供客观的经济价值,甚至还可能成为需要大量投入的“拖累”,但是它所提供的社会文化价值又该如何衡量?
孩子们攒了很久零花钱才买到的漫画,高中生向世界探出自己“触角”时选择的杂志,上班族通勤前拿取的报纸,用不惯智能设备的老人选取的读物,摊主们用心经营的几平米空间,所有的这些构成了报刊亭,但显然,报刊亭也不止于此。它像是街头的独舞芭蕾,孤独优雅却又散发着生活的气息。
(《Vista看天下》2.18 桂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