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气候变化》近日刊发了来自南非、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16名研究人员合作撰写的文章《气候变化与遗产研究去殖民化》。文章认为,气候变化对欠发达国家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构成威胁,应对的关键在于为当地人民赋权。
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气候变化日益成为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焦点。中低收入国家由于在科研资金获取及相关知识生产方面与欧美存在系统性差距,聚焦于气候变化的文化遗产研究发展受限,文化遗产管理中的历史性殖民化问题进一步深化。去殖民化方法有助于解决系统性不平等、认识文化遗产的广度、在全球范围内加强适应行动,但这类方法尚未在气候变化与文化遗产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学者表示,殖民主义残留持续影响着全球气候与文化遗产研究的优先问题、资金和产出,因此需要通过议程设定、资助、培训、数据获取、治理等方面的转变,努力破除陈旧的体系和思维方式。
许多脆弱的中低收入国家严重依赖国际援助机构获得气候适应资金,而这些机构一般位于高收入国家。这不可避免地带来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中的不公平、不均衡——高收入国家认为富有价值的遗产应受到重视,而早于殖民时代的遗产则被轻视。而且,西方研究人员和资助者过去一直认为,信仰或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如实物文物和遗迹的价值高。因此,文化遗产研究议程、资金及相关的政策议程必须摆脱以高收入国家为中心的模式。
有学者表示,我们必须消除文化遗产研究中源于殖民主义的地理、社会和政治盲点,积极转变。否则,各方面的长期不平等将加剧,包括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不平等。文化遗产研究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脆弱社群的各种可能影响,采取整体性的保护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报》2.23 王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