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这里所讲的学科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欧美学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结晶,代表着当今中国学术界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类的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认知。学术体系既指有关学科本质、属性、规律、概念、方法等方面成体系的知识和系统的理论,也指宏观的学术精神,即时代精神,一个国家的学术总体反映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话语体系则是知识、理论、概念的高度概括表达,是学术体系是否成熟的表现,是学科服务国家、服务民族的具体体现,是学术话语影响力的外在表现。
知识是人类活动的精神遗产,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嬗变及其形成的体制、机制,这门学问叫知识史。知识史就是研究以人为中心的各类知识形成、发展与嬗变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叙述各门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研究知识的感觉价值、功能价值、精神价值以及绝对价值等。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学术建设事业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人类认知的各个方面,归根到底都属于知识生产的范围,是如何看待知识与时俱进的问题。
与其说知识是“客观的”,不如说那些获得广泛接受地位的知识是有说服力的,是那个时代比较准确的认知。
一方面,一部世界近代史就是西方社会扩张的历史,是将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带入现代世界体系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地方的统治阶层是如何被吸引、被施压、被强迫,有时甚至是被收买,从而形成与这个体系价值观和结构相一致的认知与知识。知识与政治密不可分,也时常与意识形态混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是为了理解、呈现社会变革、嬗替的过程。时代变了,我们需要新的知识。全球化引起了人们对区域内地理和社会文化异质性的关注,在这个时代,理解世界仍然需要理解地方的特殊性,即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广义的文化和地方的动态互动。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破除以往知识研究的偏见。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需要新的知识研究,新的知识研究要破除以往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也要破除特定的知识生产与权力的关系,同时,要确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新知识体系。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世界史系教授陈恒)
(《文汇报》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