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圆满落幕,写满激情的冬奥故事一次次振奋着你我。中国冰雪健儿们踏冰而来,逐雪而行,他们一次次突破自我,释放潜能。不论年龄高低,拼搏了、尽力了、坚守了,都是赛场上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运动员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当代中国青年的力量,以蓬勃的朝气、无畏的傲气、坚持的硬气,在风雪中绽放、凛立。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风格与活力,更是各自领域有着勃勃野心的“大冒险家”——敢为人先,追求极致的热爱、个性的表达,实现漂亮的生长曲线和不受限制的人生。
冰与火之歌
谷爱凌是个多面的女孩——3岁开始滑雪;14岁拿50块滑雪金牌,马术、冲浪、足球、钢琴样样精通;16岁SAT考试接近满分,顺利被斯坦福录取,并加入中国国籍;18岁将人生第一块奥运金牌收入囊中……
赛场内外,没有人可以抗拒谷爱凌简单、纯粹的笑容。她自诩“青蛙公主”,会在等候比赛结果时吃韭菜盒子,会做好精致的美甲登上赛场,会在接受采访时当起自己的中文翻译,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和流利的英语无缝切换。眼神清澈笑声爽朗,像明艳的朝阳,感染着所有人。
因为母亲谷燕的“业余爱好”是滑雪,3岁的小爱凌有了接触冰雪运动的机会。担心她滑得太快不安全,母亲把女儿带到自由式滑雪队里,几年后却发现她已在空中完成后空翻,并且已经完全痴迷在这冰天雪地的“勇敢者游戏”中。
在这场游戏里,谷燕尊重小爱凌的每一个选择,陪她去想、去追寻,让她在不设限的道路上探索自己的热爱。
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决赛第二轮过后,谷爱凌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建议她求稳,而她坚持大胆尝试,跳出赛场上女性所没尝试过的最难动作——空中左转四周半。
“柔软且颗粒状的雪在我的雪板下流过的时候,让我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谷爱凌这样形容冰雪世界的自己,而自由式滑雪更是能让她“像小鸟一样飞起来”。比赛是滑雪的一部分,谷爱凌在滑雪里最享受的是做新动作,通过比赛激励自己不断打破界限,并向新的方向进发。
滑雪和学业,在谷爱凌的世界中一直是并行的。在不同的身份中切换,让她的阅历得以成倍增加。在这个被快进播放的时代,各种信息无序交织、相互干扰。而她在每天睡够10个小时之余,剩下的时间里,能做无数人数十个小时能做的事。“高效率人生”意味着始终处在一种高速运转中,她却能游刃有余地将效能发挥到最大。
“作为年轻人,就要不断探索自己是谁。”勇于尝试一切可能,寻找热爱,是谷爱凌骨子里的内核所在。和谷爱凌相熟的朋友形容她旺盛的生命力“像火焰一样”,正是这种活力,才能与冰雪碰撞出最极端的火花。
在站上滑雪场时,她也会害怕。三次脑震荡,锁骨骨折,在训练“两周空翻转体1440度”时大腿磕伤,“在恐惧面前的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谷爱凌说,探索并理解自己的恐惧是与自我的一场深度对话。害怕让她学会理性地认知自己的极限,并专注于感受当下、判断当下并享受冰雪带来的乐趣。与“恐惧”共舞,是属于年轻人的“无畏”,这份勇敢和拼搏精神才是她打破“界限”的秘密武器。
“翊”鸣惊人
从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小栓子到“飞檐走壁”的“单板滑雪少侠”,苏翊鸣完成了从演员跨界到职业滑雪运动员的“转身”。而梦想最初的起点,是小小少年的“热血”的决定。
2015年7月31日,北京再次聚焦全球目光,一举拿下冬奥会主办权。“那一瞬间,一个目标传到我脑子里,我有了新的梦想,我要去实现这个梦想。”苏翊鸣说,当你义无反顾地“逐梦”,命运有时爱开玩笑,意外与挫折就是考验对“梦想”忠诚度的试金石。
2017年,苏翊鸣在跳台训练时摔伤,小腿骨折。腿伤的恢复需要时间,而训练时间的减少很可能让苏翊鸣入选国家队的希望折戟。2018年的平昌赛场,当肖恩·怀特完成了曾让他险些丧命的动作——连续两次偏轴旋转四周,最终以97.75分的超高分绝杀夺冠时,点燃了苏翊鸣内心的火焰。“你的时代一定会到来的!”父亲这样鼓励他。
其实这不是苏翊鸣的第一次受伤,7岁时,已在滑雪运动展现惊人天赋的他,意外地被一个不会滑雪的大叔压到,导致大腿骨折。手术后,母亲在苏翊鸣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宝宝,咱们不能去放弃这个滑雪。”因为家人的鼓励,年幼的苏翊鸣并没有因为伤痛选择退缩。或许这个插曲在苏翊鸣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让他懂得,挫折是人生路上的常有的障碍,如果因为一点挫折,无法抓住真正所爱,那才是最大的遗憾。
教练佐藤康弘曾说,苏翊鸣为了实现梦想,承受着超过同龄人的训练量。17岁的他是中国首位获得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项目奥运参赛资格的运动员,也是比赛场上30位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他用汗水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就跻身世界顶尖运动员之列。“北京冬奥会的奖牌,是我最想要的成人礼物。”这是苏翊鸣的成长,不仅因为这枚奖牌,更是因为这段经历。
奖牌背后拼的是“钢铁意志”
“零的突破”是奥运精神、体育精神中最耀眼的构成。2015年才组建的中国钢架雪车国家队,正通过一次次零的突破,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一支有竞争力的队伍。
2月11日,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运动员闫文港以4分01秒77的成绩获得铜牌,这是中国队在钢架雪车项目上获得的第一枚奖牌。网友们惊呼,“能拿到这枚奖牌就已经是传奇”“真的太燃了”。
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健儿首次站上钢架雪车赛道,耿文强获得第13名。四年时间弹指一挥,从第13名到第3名,中国钢架雪车队在冬奥会上以最好成绩冲上新高度。一些国人连钢架雪车是什么还没搞清楚,就被运动员的优异表现震撼了。
钢架雪车是属于勇者的项目,它本身就是“极限”“恐惧”的代名词。可以说,钢架雪车比赛,比的就是强者意志。连游乐场过山车都没有坐过的闫文港,当初第一次滑行,是被教练从加拿大卡尔加里半山腰的赛道上“推下去”的。全身撞得淤青第二天继续训练、整个冬天身上的肿痛和淤青都消不下去,前跳远运动员闫文港“咬着牙挺过”第一个冬季,是中国钢架雪车运动员刻苦训练的集体写照,他们通过成百上千次的滑行训练,靠“下苦功”来克服困难和恐惧。
近年来,中国队在钢架雪车各项赛事中屡创佳绩。2021-2022赛季,中国钢架雪车集训队共获得8个欧洲杯冠军、2个洲际杯冠军和1个世界杯冠军。这背后写满了“弯道超车”与“卧薪尝胆”,折射着中国人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
体育精神超越金牌
总有人调侃“雪道尽头是骨科”。竞技体育有其残酷的一面,而对于徐梦桃而言,这也是她“走过最难的路”。2008年,徐梦桃在全国锦标赛落地时受伤,右膝前十字韧带断裂,内侧副韧带撕裂。2016年,她在全国冬运会上受伤,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内侧副韧带扭伤,半月板切除了近70%……或许换做其他人早已放弃运动员生涯,但徐梦桃始终想要成为这场游戏最后的“赢家”。在2月14日举行的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项目中,31岁的徐梦桃赛后反复确认,“我是第一吗?我是第一吗?!”当收到肯定答复后,她热泪盈眶,难以自抑地仰天长啸。
“希望五星红旗因我升起。”在徐梦桃心里,隐藏着一份使命感。就在三天前,她和贾宗洋、齐广璞三位冬奥会“四朝元老”再次出征。但由于贾宗洋在比赛中出现失误,中国队与冬奥史上首枚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赛金牌擦肩而过。这位老将流下懊恼的泪水,徐梦桃不停地安慰他,这一幕令许多观众动容。
泪水释放的或是不甘,微笑表达的或是从容;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付出了也不一定能站上最高领奖台。从比赛结果看,老将与金牌或奖牌失之交臂,的确遗憾。但是,他们用尽全力、纵身跳跃的一瞬,一样值得喝彩。
更不易的是,竞技体育比的是技术,也是体能,老将们日常训练,必然受到年龄增长的牵制。日前,一张贾宗洋左腿的X光片曝光,令网友泪目。2018平昌冬奥会前,他在一次训练中摔断左腿,但为了赶上冬奥会,他在腿里做了钢钉支架,从当时留下的X光片里可以看到22根钢钉,短则3厘米,长则4、5厘米,他就是带着这些钢钉在平昌冬奥会全力一搏摘得银牌。如果没有为国争光的信念,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名老将怎么可能又一次站上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如此坚强的决心,如此顽强的意志,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速滑人等了42年的金牌
冰雪是“勇敢者的游戏”,生命的怒放,在落地时飞溅而起的雪沫中不断向前。2月12日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赛场上,高亭宇勇夺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为中国男子速度滑冰实现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这枚沉甸甸的金牌,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算起,几代速滑人足足等了42年。2018年平昌冬奥会,正是高亭宇创造历史的一枚500米铜牌,掀开了中国男子速滑的崭新篇章。当时的他踌躇满志:“4年后,我要把奖牌换个颜色。”现在,他真的做到了。
两届冬奥会,高亭宇两次创造了历史。这个“做梦都在滑冰”的年轻人,在赛后深情告白:“金牌献给祖国!”
短道速滑赛场上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就连观众都能感受到比赛的变幻莫测和跌宕起伏。一场500米的比赛也就是几十秒,运动员却要用四年的奥运周期去准备,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上了赛场,他们承载着国人的期望,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武大靖这样备受关注的顶尖选手而言,一切就更不容易。2月13日晚进行的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武大靖无缘A组决赛,最终拿下B组排位赛第一,总成绩第五。赛后,武大靖反复提到“遗憾”“可惜”,“但还是把心态调整好,后面还有比赛”。
这场比赛中,即便拼尽全力仍未能冲进决赛,武大靖感到遗憾是人之常情。哪怕这样,人们依旧认为他是中国的骄傲。这份真心的喝彩与温暖的支持,就是对他再好不过的认可与褒奖。
28岁的武大靖不知道自己以后还能不能再参加比赛,因此他把每一场比赛都当作最后一场去拼搏。珍惜每一次出场并全力以赴,不负努力就是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好诠释,这就是体育竞技的意义所在。
“微光成炬”的志愿者
奖牌背后的故事,就是我们理解的体育精神的内核。这也是奥运会本来的意义,赛场上人类对极限的突破,终究还是要落到社会里,变成生活里的正向鼓舞。赛场和社会的“价值同构”,在本届冬奥会上我们看到了不止一次。美国运动员特莎·莫德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地说:“(开幕式上)他跟我说 Welcome to China(欢迎来到中国)!每每想到这一刻,我真的忍不住落泪。”
她口中的这个“他”,正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冬奥志愿者孙泽宇。开幕式当晚,小孙用手臂向特莎比出一个大大的爱心。属于中国人的善良热情、刻在骨子里的好客之道……都在交融互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孙泽宇写信回应,祝特莎和所有运动员像2008年奥运会《北京欢迎你》唱的那样,“在黄土地刷新成绩。”他还邀请特莎待疫情结束,再来中国看看,他会摘下口罩,当面说出那句“Welcome to China”。
奉献和担当是一种收获。向“微光成炬”的冬奥志愿者致敬,冬奥的荣耀属于千千万万善良好客的中国人,共同携手用热情传递“中国温度”。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挑战和突破自我,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友谊,多元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共同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理念,与时代同频共振,为大国添砖加瓦,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以谷爱凌、苏翊鸣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人,将个人的奋斗和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这就是中国青年!
(本版图片由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城、郭红松/摄)
(综合《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北京晚报》、新华网 2.9、13 薛原 夏亮 朱青 辛音 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