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远程高等教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函授教育、开放大学体系(原有的广播电视大学体系)和普通高校的网络教育。和面授高等教育一样,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规模也有了巨大变化,整体的招生规模经历了一个先扩张、后收缩的过程。笔者的研究团队发现,我国的远程高等教育的区域均衡程度也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且总体区域不均衡程度较高。
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东、中、西区域间的差异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区域内部的差异却在不断上升,即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区域内部不均衡状况在不断扩大。比如,在东部地区,北京招生规模远高于其他省份。再比如,西部地区的内部两极分化现象也非常明显。相比东部和中部,尽管开放大学体系在全国的区域均衡程度变化不大,但是西部地区不均衡程度却在变大。
受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区域不均衡状况已经较为严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充分发挥财政所具有的转移支付的功能,中央财政应更多地向中部和西部地区倾斜,从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远程教育、建设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实现中西部地区网络全覆盖。
此外,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培训和课程的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提升网络教育教和学两方面参与者的信息技术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形式,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同时,有关部门还应持续推进东部同中部、西部的合作,增加教师、网络教学平台运营和维护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扩大东中西三大区域在课程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流。
(作者: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
(《中国科学报》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