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美苏之间展开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关系(或对抗性的稳定态势),包含了地缘扩张与遏制、“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代理人战争、意识形态较量等因素。冷战的要素是大国对抗,尤其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而且这种对抗是以“阵营”为依托,具有全球性影响和零和性特征,与意识形态的深刻对立密切相关。
自2017年1月上台以来,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展开“极限施压”,肆意损害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造成双边关系陷入两国建交以来最困难的局面,也导致国际舆论纷纷谈论中美陷入“新冷战”。特朗普政府大力构建旨在孤立中国、压制中国的经贸、技术阵营,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挑动意识形态冲突,破坏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好感。
2021年1月20日上台的拜登政府,继续在大国竞争视角和框架下看待中美关系。拜登本人将中国视为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竞争对手”,宣扬与中国展开“极端竞争”,并鼓动其欧洲盟友与美国一道对华进行“长期性、战略性竞争”。
美国政府带有“新冷战”色彩的对华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尽管受到特朗普政府开打“贸易战”、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但2020年中美两国货物贸易额仍逆势增长8.3%,达5800多亿美元。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不愿在对抗中国方面紧跟美国步伐。
2021年11月16日,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习近平主席就发展中美关系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点原则”,指出了“四个方面的优先事项”,即展现大国的担当,引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突出挑战;本着平等互利精神,推进各层级各领域交往,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正能量;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和敏感问题,防止中美关系脱轨失控;加强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协调合作,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两国领导人达成了“两个原则共识”:一是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二是反对打“新冷战”。
从中美关系的现状看,难以认定两国已经陷入“新冷战”状态。然而,双方仍需要高度重视和共同应对两国关系面临的一些新的突出挑战,大力维护和巩固经济、安全、外交和人文交流等支撑两国关系的重要支柱。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倪峰)
(《中国社会科学报》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