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北京广播电视台《光影新视界》首届摄影联展上,几本《大众电影》老杂志把观众的记忆带回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封面上那些惊艳了一个时代的明星照,许多就出自张甦妍之手。当年的明星大片是如何出炉的?
走进张甦妍家,墙上挂着的大镜框里有一整版她与知名导演、演员们的合影:张艺谋、巩俐、章子怡、姜文、李雪健、葛优、陈道明、潘虹……这些老照片记录了张甦妍的职业生涯,也见证了她和这些电影人在工作中结下的友谊。
从80年代初《中国银幕》复刊和《电影画报》创刊开始,到1984年调入《大众电影》杂志社,直至2005年退休,张甦妍在摄影师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25年。“那会儿没有专业的摄影棚,基本上走哪拍哪,有时去演员的驻地,有时在我家。”张甦妍回忆,当时她的宿舍使用面积只有30多平米,却接待过不少演员。
“在家拍摄基本就是利用自然光,仅有的几支小灯,是剧组的照明师送的。背景有时就用各种颜色的布,我出差时看到好看的布料,就买回来当背景。”因为房间太小,有时张甦妍干脆就让演员坐在床上拍,背景就是窗帘,“可能我是女摄影师,女演员们在我面前也就特别放松”。
明星们住的饭店、宿舍甚至京郊的农村,都曾是张甦妍的临时摄影棚。“1992年,我给蒋雯丽和林芳兵拍照,就约在顺义我姥姥家,背景就是农村的土墙、柴火垛、小路,再让蒋雯丽推上我表弟的自行车,特别有乡土气息。”她记得,蒋雯丽还特别要求纯素颜出镜,拍出来的效果格外真实、自然。当年给演员拍照,他们大多数都是自己化妆造型,甚至连衣服都互相借着穿。“现在明星撞衫好像是件丢人的事儿,但当时有一条漂亮裙子,能拍好几个明星”。
在很多明星还没有冉冉升起时,张甦妍的镜头已经对准了他们。1991年,电影《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上映。“看完电影之后,我对宁静印象很深,她的外形气质识别度很高。”趁着去上海出差的机会,张甦妍便主动约宁静拍照。后来,随着《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河谷》等影片接连上映,宁静一炮而红,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当时知名度最高、参与性最强、普及面最广的群众评奖活动,最火时群众投票数以百万计。“那时候的选票都是一麻袋一麻袋装的,还需要人工计票。”张甦妍和同事们利用午休时间,也参与到计票工作中,“拆100个信封可以挣几分钱,钱虽然不多,但这段经历现在想来是很好玩的”。
张甦妍不仅记录了电影业在80年代的辉煌,也为我们记录下那个年代淳朴、简单的美。“现在的照片都得美颜精修,但当时我们拍照都是‘零后期’,拍一位明星最多用两卷胶卷,也就是60张。一般他们不会给摄影师提出什么特别要求,选片也都是美术编辑和摄影师选,他们很少干涉”。
与现在女明星们清一色的锥子脸、高鼻梁不同,80年代很少有演员化浓妆,更别提医美、整容了。“当时的审美是崇尚自然,演员们各有各的特色,不会一味地以瘦为美,也没有人会刻意减肥,除非是为了角色需要。”张甦妍回忆,“那时候大家喜欢的男演员都是有阳刚气的、有分量的、有棱角的,比如邵兵、孙淳、尤勇那样的”。
凭着满腔热情、勤奋好学的态度和低调直爽的性格,张甦妍得到了很多导演、演员们的认可,在她看来,从演员有了经纪公司开始,影视行业越来越市场化,种种乱象也开始冒头。“现在老说‘人设崩塌’,当年可没有‘人设’,只有艺术工作者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北京日报艺绽微信号 1.18 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