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2月02日 星期三

    众声喧哗时,哲学开始走出象牙塔

    《 文摘报 》( 2022年02月02日   02 版)

        最近几年,哲学类的音频节目大量出现,2021年初出版的《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根据App课程“西方现代思想40讲”扩展修订而成的。

        让哲学与生活对话

        “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没有一家独大的声音。在思想市场,所有人都可以进去。学院派如果不发声,就会被大量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哲学产品’抢占”。做过音频课程“郁喆隽的复旦哲学课”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经历了心路历程的转变,“可能有很多声音分贝更高、频谱更宽,但这并不妨碍学院派主动站到思想市场上”。

        在德国求学时,郁喆隽常会在通勤的路上碰到读哲学书籍的人。而在国内,“哲学”接触者不多。郁喆隽发现,当下的公共讨论,包括跟人的交往中,很多人会自我设限或自欺欺人——自己的想法完全没有梳理清楚。“这个时候,稍微读一点哲学,在逻辑上能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就不会自我挖坑”。

        在今天,哲学往往陷入术语的圈套,在小圈子里。“哲学因而失去了和生活本身对话的能力”。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余明锋认为,作为哲学研究者,“说人话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不久前,《一个农民工思考海德格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文刷屏,讲述的是一个在厦门务工的年轻人,通过自学翻译了海德格尔的研究著作《海德格尔导论》。但社会上普遍有一种困惑:哲学对他有什么帮助呢?

        “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让痛苦不断降低,因为我们对痛苦的意义不再有答案。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哲学有足够的理由回到生活本身,去真诚面对自己和这个时代每个人所处的意义困境。”余明锋如是表示。

        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认为哲学不会去讨论具体的经验问题,但它会做一种精神准备——哲学就是通过更理性的思维,培养我们对惊世骇俗观点的忍耐力。

        很多人以为哲学能够解决人生的困惑。徐英瑾为此担忧,希望哲学著作可以直接改变人生,这是过高的期许。郁喆隽认为,哲学本质上是一门“自助”学问。

        “很多问题在我看来都属于‘一阶问题’,例如如何求职,如何赚钱等,这些问题专业人士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哲学在很多时候处理的是‘二阶问题’,比如何谓正义、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财富等,这些问题及回答其实就是在帮助一个人定义自我,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在郁喆隽看来,哲学家很难能给出答案,他仅是通过提问来“助产”。“如果一个人自己回避问题,不愿意直面人生,再多的哲学都帮不了他。很多人过不好一生,是因为从来不问‘二阶问题’”。人心中敏感、纯真的部分,可能会被哲学给唤醒。

        (《工人日报》1.13 陈俊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