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1月29日 星期六

    压岁钱清单

    《 文摘报 》( 2022年01月29日   03 版)

      ■青丝

      岁聿云暮,又到了家长们准备压岁钱的时候。

      一

      早年有一个压岁钱指南,教导回家过年的打工人,在年终奖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如何经济实惠又不失面子地发压岁钱。具体做法是谎称临时受单位委派,须出国公干十天半月,不得不推迟回家过年的时间。最好假称是去一个经济发达、钞票面额比较大的国家。如韩国、日本。然后兑换一些这些国家的钞票,装进红包分给亲戚家的孩子,金额既好看,又花不了几个钱,可获得一种让他人眼热羡慕的意外效果。

      相比过去,打工人还能以时间地点不合适、无法回家为由,省下一部分压岁钱,现在连街边菜贩都用二维码实现远程收款了,即使去到天涯海角,也躲不开亲友群里那些“嗷嗷待哺”的晚辈。而且只要红包金额未达到期待,网络对比的便利性,就可能暴露当事人在收入方面的捉襟见肘。

      每近年底,社交媒体平台上就有一个“全国压岁钱地图”被疯转,各地压岁钱标准从几百元起,到两三千元也不稀奇。还有一个很应景的短视频:一个小学生在点钞机前,把过年收到的红包拆开,清点有多少钱,验证有没有假钞——不少人看完都表示,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沮丧。这一场景也很符合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因”概念: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会像生物一样变异进化,有着自己的生命力。

      二

      过去,压岁钱的内卷化远没有这么严重。我幼时,每年收到的压岁钱从没超过10块。除了自家人给的那部分,亲戚给的压岁钱,也不由我支配,因为要像送礼一样循环利用。亲友之间你给我的孩子,我给你的孩子,大家把压岁钱作为一种流通的介质,使人际亲情结构的关系,在春节这一特殊时刻变得更为鲜活。

      当然也有为了能在未来某一时刻兑现回报的“前期投资”。我有一次收到母亲工友给的一块钱压岁钱,怕上交,就偷偷留了下来,没向大人汇报。没过多久,这个工友托我妈从菜场给她带一把青菜,她以为我妈知道她给过我压岁钱的事,一两毛钱的青菜就不用再付钱了。结果我妈收了她的菜钱,她觉得我家很不懂人情世故,当场说出她曾给过我一块钱的事。我妈觉得很难堪,回来痛骂了我一顿。

      日本畅销书作家养老孟司的《傻瓜的围墙》说:“人类大脑变得更加强大,某种欲望就会没有止境。对金钱的欲望就是典型,没有穷尽。”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加速,同样的付出也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产生同样的预期。像以前一分投入即可换来同等的收益,现在可能要投入两分才有一分回报。于是,急于求得成效、更看重眼前虚名的时风,不仅体现在了职业竞争上,也体现在了给压岁钱上。

      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种疯狂比价的状态,担心压岁钱给少了,会给别人留下一种自己过得很惨的印象,必须“随行就市”。古罗马皇帝、也是哲人的马可·奥勒留两千多年前就感叹说:“我们爱自己胜过爱别人,但在乎他人的意见胜过在乎自己的。”当然这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对提高生育率是一大利好,会刺激人们努力生三胎,争取利用人数优势,把给出去的压岁钱加倍赚回来。

      (《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2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