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科工作的小王刚刚收到了一条来自财务部的邮件,一名叫做崔筱盼的员工告知他,年底公司即将封账,如果申请备用金以及报销请尽快完成申请。
最近,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亲自在朋友圈公开宣布了他们公司2021年的年度优秀员工,这位业绩最优秀的“打工人”就是崔筱盼。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另外一个身份——虚拟人。
崔筱盼于2021年2月正式“入职”万科集团财务部,负责催办预付应收逾期单据的工作,由于她是纯粹的人工智能,负责催办的核销率达到了91.44%。
虚拟人从何而来
崔筱盼的外貌都是通过小冰框架的神经网络渲染技术(XNR)生成的。
小冰公司CEO李笛称,和过去的技术相比,小冰框架的虚拟人类不仅外貌更接近真实人类,多样性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外貌能够与其内在相一致。
“当你看着崔筱盼时,可以感觉到她的内在性格、她的职业能力。”这是之前的虚拟人所不具备的。崔筱盼的背后,其实是时下比较火热的虚拟人技术。
2021年以来,虚拟人作为科技圈比较流行的技术趋势,频繁的登上了科技版面的头条。
虚拟人,简而言之,其实是通过计算机图形技术、CG渲染、动作捕捉、人工智能、语音合同等数十种计算机技术打造。
她通常拥有人类一样的外观面貌,可以表达面部表情;她还可以张嘴交流,甚至是结合语言内容和表情表达某种内心心境;而更厉害的是,如今的虚拟人也具备多样性的人格,不同的虚拟人也可以像真实世界的人一样保持完全不同的性格。
但与人不同的是,虚拟人并没有存在于真实的世界当中,她只存在于数字世界里,比较有代表的应用行业包括虚拟助手、虚拟客服、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等。你可以享受她的歌声,与她线上进行交流,但不能在真实世界触碰到她。
虚拟人与数字人的区别
从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今的虚拟人更多的是与人工智能产生关联。在这波“虚拟人”流行之前,其实行业内已经有过“数字人”的概念。最早的“虚拟人”,或者说“数字人”的诞生,其实更多是为了适应影视娱乐的需求,基于3D技术和CG动画产生。
在外形上来看,“数字人”其实就是逼真的3D人体模型,主要用于工业电影上的影视特效。而“虚拟人”与“数字人”从技术本源上就有着本质的区别,也有着不一样的应用场景。
小冰公司COO徐元春在接受采访时称,“虚拟人”和“数字人”其实采用了不同的技术路线。他提到,今天行业大多数公司都使用的是3D建模的技术。
举个例子,如果要对某个人建模,可能需要采集对应用户的3D数据,搭建出一个模型。而3D模型做完之后是一个不能动的模型,接下来可能是找到另外一个人,去绿幕前做动作捕捉,包括跟踪脸部的表情和肢体的动作。动作捕捉之后,再把这些数据绑定到模型的关节点上进行绑定,这样会生成一段原始的视频。这种方式的结果就是它的精度要求很高,生产周期过长,生产成本也比较高。
李笛称,小冰公司的虚拟人制作过程并非从纯CG的角度来开始,小冰团队其实是从soul这个角度开始做,在很多人关注人工智能助理智商的时候,它们在人工智能如何拥有“情商”上研究积累了八年时间。小冰底层技术框架先从自然语言处理做起、逐步开始计算机语音、视觉,最后做到用户可以看到的外貌。
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从技术切入角度来看,徐元春举例了“每经AI电视”逼真的虚拟主播N小白和N小黑:
打造的第一步,需要训练两个专家模型:在大数据上训练语音专家模型,它能理解人类语音。在目标主播数据上训练嘴形专家模型,学习目标主播嘴形与表情以及语音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训练人脸渲染模型,输入是语音,渲染出正确的人脸,该训练过程受到之前两个专家模型的监督。
第三步,驱动过程,输入语音,形成完整的主播视频。
通过采用小冰深度神经网络渲染技术以及小冰框架的小样本学习技术,整个训练过程只需要一周。徐元春认为,这种方式的成本应该只是3D模型和CAD技术的几十分之一。
这或许也预示着,最近几年,虚拟人技术和产业有望突破成本、时间上的制作瓶颈,向着更便捷、更智能和更多样的方向发展。
与万科年度优秀员工“虚拟人”崔筱盼的合作,最初其实也是小冰团队在和万科集团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房地产行业时提出的一个想法。
特别大的集团都涉及到很多应收应付账款管理,所有的这些资金的流动,都是有规划的,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提醒,甚至是催促。而在崔筱盼之前,很多人一般会收到一个系统提醒,有的时候员工不会特别的关注。
后来小冰就和万科一起合作了虚拟人,为这个人起了名字。给她使用了深度神经渲染技术生成的生物学的ID,然后注册了系统邮箱,在系统给你发一些操作时,看上去就是个真人,有名字有联系方式,有工位号。
“这个时候其实你拒绝一个人,要比你拒绝一个机器要难得多。”在测试几个月之后,小冰团队收获了这样的结果。
谈到虚拟人技术的未来,李笛认为,虚拟人类的多样性会变得更加深入。今天整个行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那几个少数助理身上,而是各种各样的虚拟人类。
(澎湃新闻 2021.12.29 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