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2010年冬天,我和朋友去东北旅游。早听本地同学老詹对我描述过他所在的东北老县城,经济发展落后,马路上出租车很少,多是三轮摩的。
到了老詹所在的县城,才知道出租车果然不好打,我们出行,只好选择乘坐三轮摩的。开摩的的大叔问我们去哪里,然后跟我们说:“路途较远,三元钱。”
我们上车,算是成交。大叔的摩的里面干净整洁,他的“副驾驶”位置放了一个炭炉子,一截铁皮烟囱从车棚顶伸出,这种随车流动的炭炉子,让乘客坐在里面不至于打战跺脚。
老詹和大叔都是社交牛人,两人上车就开始唠嗑,一会儿就聊热乎了。我第一次坐三轮摩的,整个人紧张得要命,唯恐三轮一打滑,将我结结实实摔到骨科门诊去。
老詹看出来了,对大叔说:“我这两位朋友第一次来东北,看啥都新奇。您慢点儿开,让她俩从车窗里浏览一下咱们县城,我按时间付钱,先来十元钱的北国风光吧。”
大叔很热情,回了一句:“可以呀,我慢慢开,看到哪里想多看几眼,随时招呼我停车,等看够了,咱再走。”大叔的三轮车开始“龟速”前行,车速慢了下来。
到了目的地,老詹掏出十元钱递给了大叔,我们刚下车走了两步,大叔突然喊道:“你们的包落下了。”老詹回头去取,只见大叔推开车门,扔下来七元钱,然后扬长而去。
人走远了,老詹只好将钱拿起来。我们佩服老詹的社交能力,他却说:“啥能力不能力的,这么冷的天,多说热乎话儿,准没错儿。”
(《北京青年报》2022.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