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1月22日 星期六

    颜真卿书法何以成为颜体

    《 文摘报 》( 2022年01月22日   05 版)

        2019年在日本东京展出的《祭侄文稿》。

        前段时间,国博展出了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的《大唐中兴颂》石刻拓片,书法界掀起了关于颜真卿的热潮。

        事实上,关于颜真卿,一直是书画界的热点话题。2020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发掘唐代元氏墓葬时,发现颜真卿书丹的《罗婉顺墓志》,这则消息同样引起了轰动。这块碑志中落款为天宝五年(746年),这一年颜真卿38岁,正担任长安县尉,而这也是颜真卿漫漫仕途的起始。

        颜真卿被反复讨论、欣赏、效仿、阐释。翻看有关颜真卿的书迹、史料,让人不禁好奇,为大众熟知的颜真卿是怎样炼成的?

        生前是一等忠臣

        尽管在四十四岁就写出了国民楷书入门范本,但当时颜真卿并未以书名世。据统计,历史上颜真卿书写的碑刻,有一半是为家人、亲戚而写,为别人而写的为23通,而同时期的徐浩,应他人之请写了碑刻44通。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6)冬,安禄山在范阳(北京)起兵造反,挥师南下,直至洛阳。河北诸郡属安禄山管辖,所过郡县望风瓦解,地方官有的开门出迎,有的弃城逃跑,有的束手无策。安禄山很快攻下洛阳,兵锋所向,直指潼关。唐玄宗正哀叹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人报效国家,迎来了平原太守颜真卿的信使李平。得知平原郡已经做好举义的准备,唐玄宗大发感慨:“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平原郡率先举义,河北诸郡纷纷响应,杀掉安禄山任命的伪官。其他诸郡公推颜真卿为盟主,服从其指挥,合兵二十余万。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用计从安禄山部将手中夺回了土门关要塞,断了安禄山归路。颜真卿、颜杲卿的举义和谋划延缓了安禄山西进的步伐。

        安禄山派史思明回兵攻打常山。常山城破,颜杲卿被俘。颜氏一门三十余口,包括颜杲卿之子颜季明,“巢倾卵覆”,壮烈死节。后来,颜真卿慨然写下《祭侄文稿》这一传世名作。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及其堂兄的壮烈之举,使得颜真卿从一个皇帝不认识的普通官吏,一跃而成为举国敬仰的忠臣。安史之乱后的仕途中,颜真卿秉承着“循吏”的特质,因此得罪过不少人,宰相卢杞给他致命一击。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第二年,卢杞奏请皇帝派颜真卿往许州招降。此去凶多吉少,然“君命也,焉避之”,75岁的颜真卿乘坐驿车奔赴许州。最终,颜真卿复制了堂兄的命运,于784年在蔡州被叛军缢杀。颜真卿诠释了何为忠烈。

        颜氏书法爆红于宋代

        五代以前,颜真卿的形象是忠臣烈士而非书法大家。颜真卿书法爆红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朋友圈”。最早学习颜真卿的是宰相韩琦,他的《信宿帖》有颜体的影子。还有范仲淹,他创造了“颜筋柳骨”这个词,用来描述朋友的书法风格。真正从学术和艺术实践上力捧、追随颜体书法的是欧阳修和他的朋友蔡襄。

        欧阳修是文坛领袖,也是一个收藏家。他在《集古录》中对颜真卿的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开创了以人格论书法的评价方式,并且强化出一种与颜真卿“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的人格相匹配的“颜体”书法。

        宋四家之一的蔡襄,或许受欧阳修影响,在艺术实践上对颜真卿书法作了创造性转换。他将颜真卿的风格与王羲之糅合,将其端严、朴茂转换为轻快、优雅。于是,“蔡襄得以与欧阳修一道,将对颜体的研习设定为后辈文人标准课程的一部分”。

        在研习颜体这门课程上表现最优秀的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他继承发展了老师的观点:“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是诗文书画全能选手,他对颜真卿的这个定调,不可谓不高。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师徒二人经常交流研习颜体的心得:“比来作字,时时仿佛鲁公笔势,然终不似子瞻暗合孙吴耳。”颜真卿书法通过宋四家的学习与化用,成为比肩王羲之影响力的第二座高峰。

        作为范本的颜体

        忠臣烈士固然可以不朽,在世人看来,颜真卿书法能够超越王羲之,却是有其内外多方面的契机。

        首先,从书法本体角度,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确实处于承前启后的枢纽位置,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颜真卿所在的唐代,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总结和转折的枢纽。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唐代以前的各种字体,不等发展到极度成熟就会有一种新的字体,来承载书家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唐代以后,书体再无新变,人们只能在前人的经典作品中寻求突破。从笔法发展的角度,唐代出现的高桌高椅改变了人们起居的习惯,提按取代了绞转,成为主要的笔法,而颜真卿是提按书风的开创者。后来的学书者希望突破二王以来森严的书法体系,莫不求助于颜真卿。

        其次,颜真卿的一生,完美体现了“书法即人格的流露”这个判断。古人追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文理想,艺术是人格的表现和流露。书法之于颜真卿,正如诗歌之于杜甫,他们人格的整体,在某些瞬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作品中。

        在《祭侄文稿》中,我们从纸面上的笔触、涂改的痕迹、书写的节奏,能够还原作者感情从克制到迸发的过程,体会其此时内心的沉痛和愤恨。眼前会想象出当年常山城破时颜氏一门“巢倾卵覆”的悲剧,以及多年后颜真卿殉国蔡州的一幕,这一幕幕如同电影镜头般叠化,击中了观者的心房。这样的观摩与感动,在一千多年间,不断重复。古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艺术上的不朽。中国文化,正是在一次次的体悟和共鸣中,实现了生生不息。

        (《北京晚报》1.12 何龙)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