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2年01月05日 星期三

    申报阶段就造假,学术如何“正衣冠”

    《 文摘报 》( 2022年01月05日   01 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前公布了一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学术造假案例。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陆续有数百篇论文因为造假被通报。

      改名字、伪造证件号码、两年在申报书中换了6个单位——如此“歪心思”,近年来多有出现。从对2021年10月22日、11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的两批次学术不端行为案件分析看,有多起在申请科研项目的申请书中“大做文章”的——请别人代写申请书、抄袭剽窃已获得资助的申请书、伪造专家推荐信、申请书中提供虚假信息等。

      这些案例直指一个现象,“学术不端‘提前’了”。《中国科技论坛》期刊副主编张九庆分析指出,通常的流程是,申请科研项目、立项后开展科学研究、完成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以往是科研成果发布后,才能倒查。”即如果有针对学术论文的指控等,才来判断、检验是否造假。但在这些案例中,“学术不端已前移到最初申请科研项目的阶段”。

      “科研诚信问题是表,利益冲突问题是里,利益冲突问题不解决,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中国伦理学会科技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伦表示,在科研职业化的当下,科研主体与科研资助主体分离,科研人员拥有多重角色,既面临科学规范的要求,也有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还有金钱等诱惑,“这些利益和压力与科学规范纠结,就形成利益冲突”。

      有关专家提醒,学术不端行为提前,呈现出“全流程”发生的特点,意味着个人利益在更多阶段压倒了科研规范。管理部门需警惕潜伏的风险,监督监管不可忽视。

      而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让利益“脱钩”。在李伦看来,关键在于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科研的客观性,坚持利益中立原则,保证不被其他利益左右。在这方面,国际科技界已经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具体包括回避、披露、监管等制度的普遍采用。与此同时,不将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与人员奖励奖金、工作考核挂钩,也是“脱钩”的重要举措。

      (《光明日报》2021.12.29 詹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