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企业拿出更有诚意的报价,我们不希望有套路。”近日,国家医保局派出的谈判专家,福建省医保局药械采购监管处处长张劲妮与药企代表“灵魂砍价”的视频在网络上被点赞。
有人也提出疑问:由专家直接亮出底价,看企业能不能接受岂不更直接?对此,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解读了谈判背后的故事。
现场谈判仅是目录调整中的一环
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自今年5月启动,至11月底结束,历经大半年时间,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公布结果5个阶段。
其中,准备阶段要研究起草调整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完善相关机制、建立专家队伍;申报阶段指导企业提交药品信息,组织专家审查信息并公示,形成申报成功药品名单;专家评审阶段组织专家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评价申报成功的药品,确定纳入谈判议价的药品名单。
而谈判阶段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组织专家使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考虑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学测算确定每一个药品的谈判底价,即医保基金能够负担的最高价;二是组织专家与企业现场磋商,当场确认结果。
“谈判成功的药品纳入目录,谈判结果确定为全国统一的医保支付标准。”这位负责人介绍,现场谈判仅是目录调整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灵魂砍价”前,医保方和企业都要开展大量准备工作,反复论证、评审、测算、沟通。
双方底线的交集
在公布的谈判现场视频中,不少人注意到,谈判专家手里事先已有底价。“谈判底价由医保部门组织专家测算产生。”医药管理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对于获得谈判资格的药品,医保部门组织药企提交测算资料,组织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专家,从药品成本效果、预算影响、医保基金负担等角度开展科学测算,形成医保基金能够承担的最高价,即谈判底价,作为谈判底线。在测算过程中,专家们逐一与药企面对面沟通,尽最大努力提升测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
根据现行谈判规则,现场谈判由企业方、医保方共同参加,企业方由授权谈判代表、医保方由谈判组组长主谈,现场决定谈判结果。首先由企业方报价,企业方有两次机会报价并确认。如企业第二次确认后的价格高于医保方谈判底价的115%(不含),谈判失败,自动终止。如企业第二次确认后的价格不高于医保方谈判底价的115%,进入双方磋商环节。
谈判过程中,企业授权代表可通过电话等方式请示,但应现场给出明确意见。双方最终达成一致的价格必须不高于医保方谈判底价。
“谈判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医保方和企业方的底线是否存在交集。”这位负责人透露,医保方谈判专家的职责是利用谈判机制,引导企业报出其能够接受的最低价。也就是说,谈判专家在基金能够承受并且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努力为群众争取更为优惠的价格,这就是“灵魂砍价”的魅力所在。
(中工网 12.22 李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