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我国科幻作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25日   02 版)

        《三体》封面。

        如今,距离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三体》,已经过去了15年;距离《三体》获得雨果奖,也已过去了6年;但最近有关科幻的大新闻,还是《三体》,它的影视化终于有了新动静。

        一

        对于圈外人来说,科幻文学期刊就约等于《科幻世界》。在《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的记忆中,期刊曾在2000年创下月发行量40万册的纪录。

        《科幻世界》目前的发行量在十万余册,但姚海军介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系列,还有《科幻世界·译文版》《科幻世界·少年版》等,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

        姚海军介绍,科幻文学作为类型文学,是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但在国内,科幻还承担着科普、传播科学的功能——不仅要让读者读得愉悦,还要倡导想象力,鼓励孩子将目光投向未来。

        王诺诺小的时候,外公给她买了不少科幻的书,长大后有了自己的零花钱,她就去书报亭里买《科幻世界》。看着看着,她就有了写的冲动。

        “科幻对我的吸引力,小时候是觉得有趣好玩,年龄越大,越觉得这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它能带给我很大的放松。”王诺诺打了个比方,读科幻和写科幻对她来说,就像中年男人下班回家不立刻上楼、坐在车里抽的那根烟,是对于生活和工作的一个短暂抽离。

        在《三体》之前,国内几乎没有科幻产业的概念。科幻产业不仅是图书杂志,还是影视、游戏、动漫、展览等周边产品。也许现在科幻还没有那么火,但姚海军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科幻的产业化刚刚起步,“当越来越多的作品被影视化,小说与其他产品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我们就能看到那一天”。

        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刘慈欣凭一己之力,把整个中国的科幻带到一个非常高的层次”——不仅是创作,还有传播,成为现象级;不仅是刘慈欣和《三体》成为现象级,还有整个科幻文学,从写作到阅读,成为一股风潮,这其中也包括《流浪地球》的热映。中国观众以前很少热衷去看一部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市场上这样的产品也非常少。

        纵观西方科幻文学的发展史,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幻写作的产业化。一个科幻作家写作的目的,并不只是一个小说,而是追求IP化的产业链。

        一个行业是否有潜力,就看有没有年轻人涌入。在姚海军的观察中,科幻文学在今天,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元”,各种类型、各种主题的作品,都有自己的受众。“以前,《三体》这样的硬科幻小说是主流;现在,郝景芳、陈楸帆、韩松、宝树、江波……这些作家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有自己的拥趸。”姚海军说,科幻的繁荣就应该是这样的,不仅数量大,还要多元化。

        王诺诺的第一个科幻作品,是在互联网上发表的,之后出版过《地球无应答》等作品。在年轻人云集的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科幻”是一个热门分类,有362万人关注,3.3万个问题引发过近50万次讨论。王诺诺的认证信息是“科幻作家”,拥有近48万粉丝。用户点击和付费阅读,都可以为她带来收入,纸质出版不再是科幻作家的唯一出路。

        经济学专业出身的王诺诺认为,科幻文学要首先满足核心读者的阅读快乐,打动了核心读者和版权需求方,会让科幻破圈更容易;等到了整体繁荣的阶段,不考虑商业的科幻文学也会有安身之处。

        (《中国青年报》12.14 蒋肖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