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韩国首尔药令市场的街道上,让人有些恍惚。两旁店铺门前大多悬挂着汉字与韩文相互交错的牌匾,浓浓的中药味道迎面扑来。不少店家直接把中草药摆在店外,上面同样用韩文和中文标识:当归、川芎、白芍……有的还用中文标有产地,譬如:四川、山东……药店柜台后面是一整排密密麻麻的药匣子,和中国中医药店的药架几乎一模一样,不少药店的店主甚至还能说上几句并不流利的中文。但是,药店牌子上却有中文“韩药”的字样。
确立“韩医学”的正体性
毫无疑问,朝鲜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医学。
公元2世纪末,中国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等传入朝鲜。大约在公元5世纪时,中医药已在朝鲜民众中广泛应用。其间,不少朝鲜历史上的杰出医药家将中医药与当地医学、药学融合,逐步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鲜传统医学。
客观的讲,韩药确实部分“姓韩”。虽然韩药源自中药,但也融入了一些韩国当地传统药材,譬如当时朝鲜所产的海松子、延胡索、昆布。但显然,其主体离不开中医学理论。
几年前,韩国申请的《东医宝鉴》被列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曾被中国网友热议。《东医宝鉴》诞生于16世纪末。当时,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君主李昖,让许浚与当时几位御医一同编纂了这本医书。很多人认为,《东医宝鉴》中95%的内容均辑录自中医著作,如《素问》《灵枢》《伤寒论》《证类本草》《圣济总录》等,并非原创,其更像是一位朝鲜人学习中医后所编纂的中医集成读本。
《东医宝鉴》申遗引发争议后,韩国有关方面解释称,这只是一本书的申遗。但也有韩国学者直言不讳地说“想通过申遗,把韩医学确立为本民族传统医学的正体,之后再逐步向韩医学的圣地而迈进”。
根在中国
在药令市场旁,有一座韩医药博物馆,博物馆大厅墙壁上刻着一段汉字:“不治己病,治未病”——这显然是中医理论。为了更好地区别中医和韩医,曾有韩医专家指出,韩医中的“四象医学”就是韩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它注重人体在行为、生理特征和适应性方面的个性。
但也有中医专家反驳,认为“四象理论”和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并没有根本的不同,本质上还是属于中医。
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医药学在世界声誉的提高,不少韩国医学家逐渐认识到韩医的根在中国。因此,大量韩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医药技术,韩国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凡在中国学习取得中医大学教育及毕业文凭的人员,均可以参加韩国开业医生执照考试。
目前,韩国至少有3000余所韩医私人诊所、针灸所及草药店等。这些诊所一般多为类似中医的前店后堂形式。他们除了采取望、闻、问、切的传统方式为患者看病,也加入了具有韩国特色新的科技。有的韩医医生会通过电子仪器为患者自动切脉,算得上是韩医对中医的另一种发展。
(《Vista看天下》12.8 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