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为什么要反对唯升学论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21日   01 版)

        我国正在推进“双减”改革,触动了教育领域大是大非的基本问题。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学业负担能否真正减下来;更深层的挑战,则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究竟能不能从应试教育突围,回到树人育人的初心上来。

        当前我国的教育呈现一种发人深省的理想与现实相悖的胶着格局。随着学龄儿童大幅度减少,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各类教育已实现普及,教育内外部环境日益宽松,完全有可能实行“小班小校”等更为人性化和高品质的教育。

        然而,现实却是儿童的学业负担过重、中小学激烈的应试竞争尚未改变。这说明好的教育并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资源和供求关系,减负涉及教育生态的整体改变,包括学校制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供求关系、利益集团的影响,等等。

        在这些现实的因素之外,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哲学或者说教育价值观。因为说到底,一个社会的制度、体制、政策,是由它背后的文化观念决定的。

        支撑应试教育、与应试教育配套的想法,是唯升学论:将学校教育的功能、目标简化为升学,一切为了升学率竞争。最终唯分数、唯考试、唯学历,助长学历高消费,离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越来越远。

        追求高学历最恶劣的,就是攀比“北清率”。“眼睛一睁,就是竞争”“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成为一些学校的真实写照,个别地区、县中为了“零的突破”,甚至不顾学生兴趣特长,让学生考清华美院或者北大护理学院。这样进入北清,学生真的能够成才吗?清华北大等名校也应当有所作为,努力去改变这一现状,而不是坐视这种教育价值观的不断失衡。

        在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上学就是为了上大学”的认知亟待更新,“走出大山”的说辞也已陈旧变味,因为它主张的实际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事实上,目前我国2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20%左右。全国2.8亿农民工已然走出大山,这个现实不是经由高考,而是通过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的。至今奉行的依然是重点学校、升学率竞争、名校崇拜、培养尖子的价值,仍然鼓吹单一的升学论,对社会价值观是一种极大的误导。

        一场实质性的教育改革必然意味着“教育范式”的整体改变,旗帜鲜明地反对面向少数人的教育,革除“精英主义”的积弊。我们今天强调教育要回归育人层面,还因为我们正面对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法国哲学家莫兰说,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不是“充满知识”的头脑,而是“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能够“明智地思维”以及具有质疑的精神,即“把知识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会出现很多高学历却无独立思考精神的人。

        (《中国青年报》12.15 杨东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