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渐近,各地一系列关于“倡导就地过年”“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告引发多方关注。
“‘就地过年’的本质和目的,是服务于人民群众。如何让广大在外务工、营商等从事经济社会活动群众,过上一个温馨、安宁、难忘、珍贵的年节,才是‘就地过年’的价值所在。”四川在线12月13日一篇评论文章提醒道,要坚决防止“就地过年”上升为刚性和政策的要求,以免成为“一刀切”,给少数切实有需要回家过年群众添麻烦;再者,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好经能不能念好,往往就是在温暖人心、走进现实、实事求是。比如,有些长期在外的劳动群体,“双亲”身体不适、出现病危等问题,也需在符合防疫规定前提下,有序安排回家过年。总而言之,“就地过年”不能出现“一刀切”,避免出现“反弹效应”。
另外,“就地过年”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保障机制。比如,“就地”之“地”要有完善的物质、充盈的条件,做好过年期间大量人员生活的后勤保障。同时,未回家过年群体的家人也需感受到“年味”,相应的社会保障也得跟上,比如社区工作者、农村党员干部的上门服务、送祝福,为“就地过年”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澎湃新闻 12.13 钟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