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刻下中国印记的印度古城

    《 文摘报 》( 2021年12月21日   03 版)

        对走马观花的旅游者来说,对科钦这座印度老城的记忆大多会停留在毗邻的回水区(海水与河水对流,一种奇特的地理现象)。这里西临印度洋的波涛,东望西高止山的河水,季节交替,奔流往复。“泛舟回水”久负盛名,无数游船徜徉于此,将两岸的椰林做画框,面前的水道当画布,美景如斯,难舍昼夜。

        来到科钦,就没有不被中国渔网吸引的。这种硕大、原始而又生动的捕鱼形式就呈现在你面前,近700年来不曾改变,据说它是当年郑和船队留下的技艺。

        对科钦人来说,中国渔网的来历再清楚不过了。当地的一块石碑上写着:“大约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国人从科兰加诺尔迁居到科钦,并把这种中国渔网带到了这里……”

        石碑上记述的年份,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时代,那时的中国堪称世界第一强国,向海外宣示大明帝国的皇威并打通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渠道,是郑和宝船的使命。

        在科钦的印葡博物馆中还有一面展板,上面写道:“1341年后,佩里亚河和帕姆巴河遭遇大洪水,两条河在入海口一带淹没大片平原,从而形成回水区,这也由此带来了科钦作为港口的发展。来自中东、远东和其他地区的人们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这里的远东指的就是中国人,他们被描述成一群乘风而来却又顺风而去的人,他们乘坐的大船在科钦以及稍往北的卡利卡特停靠,卸下货物与当地人交易,并按当地习俗“当众拍掌而定”。也有少部分中国人留在当地,同时也留下了部分中国文化的印记。至今,在科钦半岛的古董店里,最常见的就是有青花韵味的中国瓷片,另外像佛龛、字画、龙纹的脸盆也不少见。

        如今的科钦,已几乎找不到华人后裔,街巷中偶有闪过东方面孔,基本上是日韩游客。当地人大多不知道郑和是谁,却对法显和玄奘知道一二,有店家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甚至拿出一本经书翻转指认,“最早来这里的是中国和尚,原先科钦还有中国的佛寺,佛像在这里很流行”。

        (《北京晚报》12.15 许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