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及其妹妹班昭、弟子马续编撰而成,主要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通读《汉书》,我们可以从选人用人、中央权威、基层治理三方面解读出西汉走向盛世的历史逻辑。
忠诚为先,奠基国运。新生王朝在开国初期的用人取向,代表着政权核心价值的导向。进而关系着国运兴衰的方向。据《汉书》卷三十七《季布传》载,季布和弟弟丁公都是项羽手下大将。楚汉相争时,季布忠心耿耿,为项羽冲锋陷阵,多次围追堵截刘邦。丁公有次险些活捉刘邦,却在刘邦哀求下“引兵而还”,放其一马,后刘邦东山再起,最终消灭项羽。西汉开国后,刘邦不计前嫌赦免季布,让他进宫担任侍从顾问郎中;却将丁公斩首,理由是“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目的是“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告诫后世臣民要学习季布忠诚品格,不要步丁公变节后尘。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点评此事时认为刘邦“戮一人而千万人惧”考虑问题“深且远”。正是凭借重用季布、处死丁公,刘邦将忠诚为先的用人导向牢固树立在西汉王朝基业之上,奠定汉朝绵长国运的坚实用人根基。
增强权威,打造盛世。西汉历经高祖开国拨乱反正,文景二帝休养生息后,汉武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敏锐地观察到国内长期经济发展掩盖下的诸侯王分离势力的抬头、富商大贾对重要行业的垄断、豪强势力对基层事务的干涉,西汉与匈奴等力量对比的变化,开始实施一系列以增强中央权威为核心的大有为改革政策。
重视基层,再现中兴。汉宣帝时期,在武帝对内改革对外拓展的基础上,朝廷更加重视基层治理。如《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所言,宣帝“兴于闾阎”,幼年在监狱长大,青少年时长期流落民间,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在王朝中期以平民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故“知民事之艰难”。他亲自考察选任太守、刺史;稳定地方官任期,使其升降有序;选拔循吏(即优秀地方官)直接升任朝廷公卿。在宣帝的激励下,西汉涌现出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等大批循吏,循吏富民教民,助力西汉在宣帝时期再造中兴,再次走上繁荣发展的正轨,将盛世推向新的高峰。
(《旗帜》2021年第7期 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