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一批所谓新兴大学非常引人注目。这批大学校龄短——大都只有20多年历史,在学科和管理等方面各具特色,也都进入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列。在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阿特巴赫的组织下,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召开了一次关于新兴大学的专题研究会,会议的参加者包括一些高等教育的研究者以及9所新兴大学的校长。《从初创到一流——新兴研究型大学崛起之路》就是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形成的。
关于新兴大学的成功经验,本书第一章总结出以下若干经验:吸引人才,有突出的学科特色,打破传统学术壁垒,充足的经费,灵活的治理,国际化办学,良好的地理位置等。
书中指出,大学“一旦满足于现状,一般都不愿意去改变,特别是当这些改变有可能意味着现状发生根本性颠覆”,所以创建全新的高校就成为一种常见选择。新兴研究型大学当然可以被视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它们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有着巨大的差异。有两点差异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这些大学的专业设置比较有特色,聚焦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可称为“利基院校”,显然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现实需求而设立的,目的性很强,而传统的研究型大学通常会注重学科的完整性,注重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结合。
第二,新兴研究型大学具有跨学科的“基因”,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建立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无论在学科重点的选择还是在科研和教学组织方面,这些新兴大学必然有其不得不另起炉灶的原因。
这些大学在建立之初都强调要建立一所全新的、与传统大学不一样的大学。这种追求全新模式的做法不仅是出于学科选择和教学科研组织形式的需要,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我们注意到新兴研究型大学产生与知识生产转型发生在同一时段,就会发现新兴研究型大学的产生有着其内在的必然性,就是对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及其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回应。
就是说,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知识生产的规则、组织与理念都发生着根本性变化。但是由于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很难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马上做出反应。
从办学理念上看,新兴研究型大学基本是遵从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逻辑,所以它们不得不跳出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不得不跳出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相适应的传统大学模式,走全新的道路。这一点应当是新兴研究型大学选择“全新”道路的关键所在。
(《中国科学报》12.2 陈洪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