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慢阻肺发展缓慢,一旦出现气短,肺功能测定显示中重度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就可慢性致残,病死率高。
慢阻肺可直接累及肺,也可引起显著的全身效应。慢阻肺的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以及其他一些综合症状。慢阻肺病程迁延难愈并容易反复加重,不仅损伤气道、肺泡和肺血管,同时还损伤肺外组织,如骨骼、骨骼肌、心脏以及其他器官,是一种多基因的全身性疾病。慢阻肺的发病因素很多,包括个体易感因素及环境因素两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当患者有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症状和(或)疾病危险因素接触史时,应考虑慢阻肺。慢性咳嗽、咳痰常先于气流受限许多年存在,但不是所有具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都会发展为慢阻肺。要明确诊断慢阻肺,则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降低死亡率。慢阻肺的治疗必须注意以下几项原则:
1.吸烟是导致慢阻肺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慢阻肺病人首先应该戒烟;
2.慢阻肺患者常在秋冬季出现病情急性加重,表现为咳嗽、痰量增多,出现脓痰或呼吸困难加重等,此时必须积极就医,遵医嘱用药,积极治疗并发症;
3.稳定期仍应坚持规范治疗,以减轻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防止不适加重,减少病情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维护肺功能。
慢阻肺患者除药物治疗外,还需进行康复治疗,充分发挥残留的肺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增加运动耐力。
此外,生活要有规律,增加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当参加娱乐和体育活动,保持稳定和乐观的情绪,避免其他疾病感染而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合并缺氧的患者,可采用低流量吸氧,每天坚持15个小时,改善缺氧,增加活动能力。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帮助已发生肺气肿、肺大泡的肺恢复原状,所以早期预防对于防治慢阻肺更为重要。预防方法主要有:禁烟及戒烟,防止伤风感冒,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练习腹式呼吸,针对自身症状遵医嘱选用中药代茶饮,保持心情愉快。如果存在慢阻肺的高危因素,就要及时调整生活工作环境,并及时完成肺功能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人民政协报》11.24 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