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尔塔病毒传染性更强”“能够绕开部分免疫系统”“可能削弱疫苗效果”……11月26日,世卫组织将最新报告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529)强调为“需要关注”,并以Omicron(奥密克戎)命名,要求各国加强监测和测序工作。
截至11月28日,南非、以色列、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和中国香港等地已监测到感染者。我国其他省市尚未发现输入。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S蛋白若出现K417N、E484A或N501Y突变,提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而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时存在这三重突变。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围堵“清零”政策是中国控制疫情的“法宝”,只要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就能够防止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目前已建立了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持续针对可能的输入病例开展病毒基因组监测,将及时发现可能输入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11月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表示,“变种病毒出现有偶然性,但是否会对目前的初步建立的脆弱的人群免疫构成威胁,需要两周左右的观察时间。”一旦明确奥密克戎毒株可以突破原有免疫屏障,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调整疫苗体系,开始进入流感疫苗接种模式,也就是说每年要根据病毒变异情况,迅速构建新疫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