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本是成家立业的年纪,对大多数博士生而言却颇为尴尬。十多年寒窗苦读,财务上一直靠输出,遑论积蓄,三十岁怎么立?别人已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自己还是个学生。最近,博士生“月收入低”“钱不够花”的现象,再次引发讨论。有媒体报道,“精神追求被物质压力击溃”才是当下很多博士生面临的问题。
斗室之间,皓首穷经,科研是门清苦的事业。要让博士生能够安心科研,光靠情怀不行。
当前我国博士生的基本补贴,执行的是2017年的标准,大致每月补贴1000元出头,中央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1.5万元,地方高校不低于1.3万元。即使是“双一流”博士生,每月补助也只有1500元。而北京市公布的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为不低于2320元。不够花、很焦虑、月光族,是当下很多博士生的现状。
太少了,博士生群体禁不住吐槽:都是接近30的人了,有些已为人父母。理想能养娃养老吗?多少理想就搁浅在现实面前?不少人担忧,连温饱都保证不了,如何专心科研。
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提出,当前我国博士生的生活过得不体面,建议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指出,从现实角度看,博士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不占优势,没有正式工作,在高校从事研究的经费要么很低,要么很不稳定,个人又无其他收入来源,未来工作前景不明朗。
因此,无论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未来考量,都应该关心他们,并为他们的研究与生活提供支持与保障。
提高博士生待遇,仅靠国家助学金远远不够。国家奖学金的额度远高于助学金,达到每生每年3万元。不过,国家奖学金每年仅能覆盖1万名博士生,当前我国在学博士生规模接近50万人。《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11.60万人,在学博士生46.65万人,毕业博士生6.62万人,博士培养规模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在美国,博士生可以获得助研或是助教的津贴。导师资助也是提高博士生待遇的重要手段,博士生不只是为导师打工。但当前我国博士生招生实行计划制,由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统一下达。导师的自主空间不大,也就难有资助的积极性。
此外,博士生究竟是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冯培忠指出,待遇多少涉及到博士生是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的界定问题。若身份界定模糊,就会演化成不少博士生所吐槽的:打工时是工人,领工资时是学生。
如果界定博士生是学生,学生是学习能力的阶段,收入可以不用太多。但是,如果界定博士生是科研工作者,那就要按工作的基本待遇来对待,收入自然要和社会对应,甚至缴纳最基本的五险一金。
冯培忠认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博士生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都是研究,所以博士生的身份应该界定为科研工作者,而不是学生。
(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号 11.18 俞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