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男友家不到24个小时,林依伶就“逃”回了北京。那是冬天最冷的几天,男友宋齐玖老家的房顶上有个洞,说是透气用的。林依伶穿上厚羽绒服,抱着暖水袋,裹上棉被,“像个母鸡”。她以为自己已经够冷,睡醒一见男友,他的鼻头都是红的。她的屋子新装了空调,他的没有。
河南洛阳西边村子的这户人家,为迎接儿子的女友,翻修了旱厕,又打了一张1.5米的新床。但这与林依伶熟悉的生活场景还是相差太远。
这场恋爱里的标签像“土味小视频”。她28岁,北京人,父母在体制内工作;男友宋齐玖来自河南乡村,32岁,博士刚毕业,有两个姐姐。他们说这是“乡村土鳖男孩和北京女孩的爱情故事”。
她还是提出先回北京
宋齐玖在一家研究所工作,研究金融科技;林依伶在银行,专业是会计学。读书时,他们有同一个导师,一个博士生,一个硕士生,初次见面在导师的办公室,宋齐玖穿Polo衫、卡其色的裤子、牛津鞋,脸白白的,看着很博学。
他对林依伶的第一印象,是她“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林依伶短发,个子不高,“机灵古怪”。小时候看到园林工人剪树枝,她过去跟人家说想试试,“对很多东西都好奇”。高中同学说她叽叽喳喳像小鸟一样。
林依伶曾当着同门的面问宋齐玖,“师兄年纪这么大了还不找女朋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呀?”
她拿着宋齐玖的饭卡去食堂吃饭,“想吃什么点什么,花了20多元,”宋齐玖说,“我吃饭绝对不可能超过10元,大概分配5元满足营养需求。”他那天感觉到“北京小孩就是不一样”。
认识一年后,他们在一起了。2019年春节,宋齐玖带谈了两年的女朋友回老家。刚到火车站,男友时不时看看林依伶的脸。接站的队伍里,有宋齐玖的爸妈、二姐和二姐夫,还有两个小孩,挤在一辆面包车里,摇摇晃晃驶向乡村深处。
去之前,林依伶是有思想准备的,她奶奶家在北京昌平,以为农村就是室内装潢跟城市差不多的平房,哪知一进男友家就踩了一脚鸡屎。
眼前是3间小房,外墙有点剥落了,屋里灯光昏暗,小外甥撅着屁股在沙发上一边吃一边看电视。宋齐玖说,因为他不回家住,所以没有翻盖房子,显得破旧了些。
最让林依伶受不住的是冷和不能洗澡。她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提出先回北京。她让宋齐玖留下陪一年未见的家人,男友母亲却要儿子跟她一起回去。她起初不理解,后来才明白,宋母觉得如果让她一人回去,意味着这事黄了。
听说女儿因为太冷要回北京,林依伶的父亲来了劲头,“是嘛,我接你去”。再一听宋齐玖跟着一起回来,林父不愿意来接了,让他们自己打车回家。回家后,林依伶情绪低落,洗了澡躺下,开始哭。第二天跟父母说了男友家的情况,母亲问她什么打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
来北京最大的收获
宋齐玖和林依伶在一起4年,还像刚认识时一样。两人都有件橙色的冲锋衣,走在路上冷不丁撞一下,“来,榨个汁”。
“她觉得我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我也觉得她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宋齐玖说。他们俩的爱好包括徒步、观鸟、捞鱼和参观名人墓地。
宋齐玖曾跟朋友说过,来北京最大的收获不是拿了博士学位,而是能跟林依伶在一起。宋齐玖小时候赶庙会,看到布老虎很喜欢,就问多少钱,对方不耐烦地说“你买不起”,他灰溜溜走掉了。在跟女友讲这件事时,林依伶伤心地哭了,“我不想让我们家老宋再有买不起的东西”。
如今林依伶提起这事还会落泪,她给宋齐玖买了好用的笔、护眼的台灯、有弧度的键盘,还有两元店里的青蛙玩具,“他小时候好像什么玩具都没有,拿个铁锹挖一个大半人高的坑,跳进去、跳上来,再把它填平。”
宋齐玖还有个爱好是骑行,别人坐车去古北水镇,他骑车去。林依伶送了他一辆自行车,他很珍惜,折叠起来搬上楼,被同学看见了,说“肯定是你女朋友给买的”。林依伶听了心里很不开心,“他平时过得有多惨,会让同学觉得买不起这辆车。”
上学时她问过宋齐玖卡里有多少钱,得到的答案是500、600、1000这样的数字。她很惊讶,觉得自己所有卡里只有几百块钱可能会担心得睡不着觉,而男友一直很坦然,对出身、物质看得都很淡。
评论多数“劝分手”
一年前,宋齐玖和林依伶将恋爱经历发在故事FM的电台里,并在互联网上的许多平台转载,底下的评论多数“劝分手”。
“坚守住了爱情,能否坚守住婚姻呢?”
“贫困还是其次,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在年少气盛的时候可能体现不出来,年纪越大就越明显。家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如果家里就只有他读到大学了,这种家庭对女儿,对身为家中‘独苗’的儿子,对未来儿媳妇是个什么态度,用脚趾都能想象出来。”
“这种男生也不能说他错,其实等于年纪轻轻就负债累累,背了来自家庭太多的人情债,他再优秀也是表面的,未来和他在一起的路就是一条漫漫无归的还债路。”
宋齐玖把各个平台的每条评论都看了,还时不时翻看最新留言。
他觉得这是一次社会观察。“以前经常看到有人写回忆录,自己家里很穷,女方条件不错。改革开放初这种情况比现在多……可能以前单位会分房。”他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上看弹幕,满屏劝分手,“门当户对是刻在基因里的”。
有一些差异是显性的。林依伶小学三年级开始做PPT,宋齐玖上大学才第一次摸到电脑;林依伶中学在北京名校,同学里本科和研究生都在国内读的,一只手能数过来;宋齐玖的高中同学很多留在县城;林依伶的高中常请来名家座谈、举办国外夏令营、在圆明园举办成人礼、《5年高考3年模拟》做了不到三分之一,宋齐玖高考3次、考研3次、有一次考研忘了涂答题卡。
林依伶的父母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父亲出身北京农村,母亲是城里人。父母很少说话,架也不吵。父亲在外朋友多,是个“老江湖”,在家却不爱管事。
有一次父亲喝了酒,跟林依伶说,“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上半辈子不容易,奔了半辈子奔到现在这样,你再找个农村的,我图什么呢。”他眼圈红红的,林依伶看了难受。
母亲直言“你找的这个还不如你爸呢”“我们俩的差距哪像你们俩的差距,而且我也挺后悔的”。
林依伶的母亲是高中语文教师,“跟外界接触少”。在女儿眼里,“我们的思想已经从Windows 7升级到Windows 11了,她还是Windows XP呢”。父亲则是个“手段特别多”的人,事情他一沾手,总能办好。
年轻时,母亲谈了几个对象都没结果,后来家里催婚,谈了半年就跟父亲结了婚,当时两人也是意气风发。如今母亲叮嘱林依伶:一要找个脾气好的;二不要找农村的。
究竟要不要继续在一起?从男友老家回北京后,林依伶一直犹豫。她一天没跟宋齐玖联络,假装感受分开的日子。“如果当时不分手,我将来可能会后悔;如果分手,我马上就后悔”。本着这个原则,两人决定还是在一起。
宋齐玖和林依伶的故事,在互联网上也有暖心评论,“人家志同道合啊,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有这个幸运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宋齐玖尤其对一条评论印象深刻,评论说他和爱人的情况与他们相似,现在两个人在新西兰,鼓励他们会好的。宋齐玖没有回复过任何一条,“等哪天结婚了,一定要回复他”。
(《中国青年报》11.3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