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奖励是一面旗帜。评选国家科学技术奖,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鲜明宣示。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早在今年9月举行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总书记对“战略科学家”的定义是: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国家科学技术奖一共包括五个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今年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后举行的首次奖励大会。有什么新变化,又传递出哪些鲜明信息?
第一个变化,控制数量,强化质量。新《条例》将推荐制改为提名制,明确不受理自荐。在提名制实施以前,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授奖率保持在30%左右。随着受理数量的增加和奖励数量的控制,2020年三大奖授奖率下降到14.9%,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比前一年减少20%。
第二个变化,激励基础研究,重视原创成果。新《条例》第三条明确提出,“国家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通过2020年的评选结果可以看出,“十年磨一剑”的项目多了。曾经数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年诞生“双子星”,并都授予了化学领域。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唯一的“创新团队”殊荣。而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领域一批研究成果获得嘉奖,传递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坚定决心。
第三,面向外籍,全面开放。新《条例》将三大奖的奖励对象由“公民”改为“个人”,旨在奖励长期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2020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全部向外籍人士开放,最终有5个获奖项目由外籍专家主持或参与完成。
本次大会最令人瞩目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花落谁家。这一最高荣誉颁给了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院士和我国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王大中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国之栋梁,为“战略科学家”立下了鲜明的标杆。
(央视新闻客户端 11.4 龚雪辉 郁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