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中国现阶段过度世俗化问题及其治理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30日   08 版)

        曾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批评为“形象工程”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榆中县城门。

        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主要是指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普遍地看重现实的人间生活,越来越重视自致性努力的行为取向和理性的精神,并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以往“以神为本”的超自然信仰、等级制当中的人身依附性、缺乏理性的极端精神因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种种禁欲主义或准禁欲主义的约束也在逐渐消失。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包括现实性、自主性和理性化三项主要内容,这三项内容缺一不可,各有各的重要功能,从而共同构成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基本行为取向。

        世俗化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现代化进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必要助推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世俗化是以人为本理念以及相应的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理念的具体体现,世俗化包括改善民生以及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等具体内容。所以,只有解决好世俗化问题,使世俗化现象得以正常发育,现代化建设方能够从一个重要的层面消除人的“异化”现象的可能性,并有效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现象的出现,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从现代化建设当中获益。如是,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定向”这样的大问题。

        不仅如此,从动力的角度看,世俗化还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世俗化是一个事关民众直接的、日常的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是民众最为看重的基础性事情。所以,一个社会只有重视世俗化问题,方能够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状况同其自身的努力状况紧密捆绑在一起。这样一来,就能够充分激发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为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提供不竭的动力。再者,从具体的经济拉动角度看,重视世俗化,就意味着重视人们日常消费生活问题,重视对日常消费生活的投入,重视日常消费生活的不断升级换代。如是,必定有利于消费内需的不断扩大,进而直接推动经济的增长。

        不过,受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现阶段,在世俗化对现代化起着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度的世俗化问题。这些过度的世俗化问题主要包括:程度不同的唯利是图的行为取向、过度看重“物欲”层面的需求、过度的高消费、过度的短期化功利行为。过度的世俗化问题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十分有害的负面效应。

        程度不同的唯利是图行为

        在市场经济早期阶段,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曾程度不同地出现过一种唯利是图的现象。不少无良企业主往往不择手段,以侵占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来的方式,来达到最大限度地获取自身高额利润的目的。

        转型时期的中国,也曾出现过较为明显的唯利是图现象。有学者指出,从历史上看,“中国人营利欲的异乎寻常的强烈和发展早就是不容置疑的事了,其厉害和肆无忌惮——只要不是宗族同胞——为其他任何民族的竞争所不及。”这种看法虽然有些绝对化,但应当承认,其中包含一定的合理成分。中国这种历史基因,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又被激活。同时,在中国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一段时间,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出现了某种过犹不及的情形。历史的基因与市场经济初期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急切追求两者结合在一起,对于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此影响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社会似乎是患上了一种“经济饥渴症”。“经济饥渴症”不但影响到具体的个人,甚至也影响到一些公共事业单位。比如,通过“创收”的方式来满足本单位成员的利益诉求,便成为当时大量公办学校、公办医院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重要任务。同时,整个社会尚未相应地建立起完整的法治体系,因而人们的经济行为缺少有效的约束。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方面,比之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中国人创造经济财富的活力被前所未有地激活和释放,当时的经济发展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却是整个社会难免相对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相对轻视社会公正问题。于是,唯利是图现象便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得以滋生。当时中国的唯利是图现象尽管远远没有像20世纪初期的美国那样严重,但相比以往的中国社会来说却是十分的明显。

        不能否认,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唯利是图一类的行为加重了社会不公现象。有学者认为,2008年全国在超过九万亿的隐性收入中,“灰色收入”部分有5.4万亿,10%的最高收入家庭拿走了其中63%的财富。唯利是图现象还严重损害了公众利益,直接加重了环境生态的恶化,使公众的健康问题普遍受到影响。2004年,利用污染损失法核算的总环境污染退化成本为5118.2亿元,占地方合计GDP的3.05%。其中,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污染退化成本为2198.0亿元,水污染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2862.8亿元,固废堆放侵占土地造成的环境退化成本为6.5亿元,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9亿元。

        近年来,尽管中国对于唯利是图现象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尚未从根本上予以杜绝,由此所加重的社会不公现象仍然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过度看重“物欲”层面的需求

        现代化建设就是要解决民众不断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多种需求,满足民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一旦忽略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而只是将人们需求停留在物质层面,就必然催生过度看重物欲需求的片面世俗化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民众基本生活水准的改善成为整个社会所高度重视的事情。但同时应看到,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出现了某种矫枉过正的情形。身处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面对国内外一些富裕群体高水准生活的示范效应,大量身患“贫困恐惧症”的社会成员难免出现一种明显的过度看重物质层面亦即“物欲”层面需求的现象。一项对于江苏省民众的调查显示,在回答“造成‘身心不和谐’的因素”时,认为“欲望过多过大、不能知足常乐”的人占52.5%。另有国外调查机构的调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13年末,法国益普索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国家中,中国人对物质的热衷程度位居榜首。有71%的中国人表示,将根据自己拥有东西的多少衡量成功,而全球范围内仅34%的人同意这一观点。”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个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但应当承认,这个调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至少是一个有价值的提醒。

        对于物欲需求的过度追求,对于现代化建设势必会产生明显的片面导向效应,必定会程度不同地弱化其他层面需求的追求,否定现代化建设的人文意义,引致现代化建设走入某种片面的“拟动物化”的境地,进而造成一系列负面的社会效应,如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明显地滞后于经济建设,而且,即便是经济建设本身,也会程度不同地呈现出某种片面存在、片面推进的情形。

        过度的高消费

        既然现代化建设是为了人,是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求,一旦人的多方面需求得到恰当合理的满足,那么,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宗旨便会逐渐得以实现,社会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便会由此得以持续的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便会持续形成。相反,一个社会在人的需求方面一旦进行过度的高消费支出,那么,不但会催生不良的社会风气,损伤社会成员勤奋努力的精神,减弱社会成员的活力和创造力,而且还会透支未来现代化建设赖以进行的生产性资金,延误公共服务和民生水准的提升,最终会损害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现阶段,过度高消费现象的种类可谓多种多样。其中,有两种过度高消费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一是个人的炫耀性消费。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中国人对于奢侈品的购买量占比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麦肯锡《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人买走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奢侈品。

        二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大规模炫耀性消费。在一个为时不短的时期当中,由于目标取向的片面,由于对自身职责的定位存有误差,由于公共政策的重大决策过程有时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由于地方官员考核指标不够全面,由于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以及一些地方官员试图通过大型工程来实现利益输送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形象工程、豪华工程、豪华型城市的建设。由于这些建设大都属于缺少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同时离基本民生的需求相去甚远,已经超出公共服务的范畴,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之视为炫耀性消费项目。豪华型工程、豪华型城市建设,不仅延误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和民生的改善,而且还让地方政府背上严重的债务,留下了巨大的财政隐患。

        过度的短期化行为

        在中国现阶段,过度的短期化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其一,教育发展中的过度短期化行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就其主体而言,应当是公益事业,而不应当是以营利为主的产业。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时间当中,由于人们对市场经济做了过于宽泛的理解,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一种产业化的有害导向。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教育往往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将教育当成一种营利的产业,致使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本身所应当具有的公共属性被明显削弱。

        其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过度短期化行为。其中一个明显短期化行为是相对重视技术应用而轻视基础科学。这种情形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得以完全矫正。“国际上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一般占研发投入的15%左右,最高可以达到20%,而我国长期停留在5%左右,每年总量不及1000亿元。就目前来看,对基础科学投入不足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原创成果不足;二是对技术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三是具有原创思想、掌握原始创新方法的人才不足。”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另一个明显过度短期化行为是学风的浮躁。这同样也表现在相对注重外延的扩张而轻视内涵上的发展。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风问题,投机取巧现象明显,甚至存在抄袭、数据造假等严重的内伤问题。

        其三,未来可能的高福利陷阱诱惑。自21世纪之初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种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出现以及时代条件的变化,中国开始将民众的“美好生活”视为重大的时代任务,开始大幅度大面积地改善民生,从总体上使得基础的民生水准迈上了一个巨大的台阶。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同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们在注重改善民生的同时,还要防患于未然,防止矫枉过正情形的出现,亦即防止走入高福利陷阱。西欧以及拉美的许多国家之所以形成了许多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问题,一个重要的根源便在于此。这些是典型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汲取。

        消除或抑制过度世俗化的弊端

        如何才能因势利导地用好世俗化这一现象,使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效应达到充分化状态,并同时能够有效地消除或抑制其可能的弊端?对此,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其中,关键的事情至少包括以下几项:

        1.为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日益增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对于世俗化的追求,是民众特别是中国民众最为基本的利益诉求。民众对于世俗化的追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为人们所能够提供的自由发展空间有多大。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具体到当今中国社会,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至少做好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通过公正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来消除存在已久的社会成员之间不同身份的不平等对待,消除不同企业所有制形式之间的不平等待遇,消除各种各样根深蒂固的利益藩篱等。另一件事情是,将社会成员的自致性努力同其自身生活状况的改善有机地捆绑在一起。

        政府对于民生的改善固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基本生存亦即世俗化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政府来实现。应当确立一个基本的导向,这就是民众除了基本生存线之外的世俗化目标,其他都必须主要地借助于自由发展的空间、依靠自致性的努力方能实现。

        2.注重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化推进。整体化推进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规律。由于世俗化本身是一件侧重于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现实要求以及消费需求的事情,所以,世俗化一旦走偏,便会导致整个现代化建设走偏。

        3.注重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阻遏世俗化可能弊端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中国目前世俗化问题之所以会导致一些弊端如短期行为盛行、私德逾界等现象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法治不彰。

        世俗化现象可能催生的短期行为以及连带而生的投机行为,症结说到底在于社会使之付出的代价过小,在某个时期甚至没有付出代价,相反,短期行为的实施者在某个时期的受益却相对较大。也正因为如此,短期行为能够程度不同地充斥于世。显然,中国社会只有通过法治建设,方能有效地消除至少是抑制世俗化的可能弊端。如是,中国普遍而强烈的世俗化的潜在优势方能变为现实,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方能产生最大化的积极效应。

        (本文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

        (《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吴忠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