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具有非接触式、远程作案的特点,既能一对一地施展骗术,又能利用伪基站、任意改号软件展开“模糊轰炸”,专业化、组织化、团伙化的程度非常高。最高法6月披露,在一些大中城市,此类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高达50%。仅2020年,全国电诈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
一场全民防御的持久战正在进行中。譬如,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这是防诈“三不一多”原则;要努力问问自己为什么,在刷单前、网恋前、网贷前、理财前……这是反诈的“灵魂8问”。随着电信网络诈骗呈现高发多发的态势,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面对犯罪侦查、犯罪预防、个人信息泄露等诸多难题,亟须强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和依法治理,筑牢法治保障,提高治理强度。
10月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审。草案从小切口入手,坚持急用先行,正是为了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让法律制度更加务实管用。
(《广州日报》10.20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