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杨浦区有6000多位登记在册的精神障碍者,部分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住病情,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但大多数患者即便康复后仍难以回归家庭和社会。
在“正常”和“不正常”之间
28岁的陈晓坐在床边,谈话和常人无异,这是他住进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第17天。
“这次为什么会进来?”主治医生王运娟问他。“因为买东西。”“那天我本来是要坐地铁去看牙医的,但到了站没有下车,莫名其妙走到七浦路,买了很多东西……”
此前,陈晓有自己的工作,每天都要出外勤,和各种人打交道。“我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变成那样,一切都发生得很突然。”刚刚进入精卫中心时,他总是觉得自己被监控和恐吓,这种感觉持续了一周后,在药物控制下慢慢消失。“刚进来时比较焦虑,后来每天都按时睡觉,生活变得规律了许多。”
王运娟说,很多人对精障患者存在过度的“危险解读”,认为精神病人的常态是发疯,存在暴力倾向。事实上,在病区里,大多数患者都十分安静:他们早上6点起来洗漱和吃早饭,9点接受音乐、美术等康复治疗;11点吃药,吃午饭,午睡;下午1点半起来,参加公共疗愈活动,看电视;下午4点半吃药,吃晚饭;晚上8点上床睡觉。
“刚来的新病人因为病情没有得到控制,会有激烈行为,需要约束行动。入院后一两个星期,急性症状能得到控制,但是残留的症状也会慢慢暴露出来。”精卫中心的医生陈晨说。
“精障患者的症状分为阳性和阴性。阳性症状是指正常人没有、而精障患者多出来的,比如幻听,被害妄想症等,阴性症状是指正常人有、而精障患者缺乏的,比如缺乏思考能力,情感淡漠,明明悲伤却会笑,与正常人相比具有不协调感……”
何时能出院
董大建今年38岁,这一次住院已经5个多月。大建的父母内心很矛盾,他们希望儿子快点好起来,但又担心如果好得不彻底,老两口管不住,在外面会出意外。
“出院,除了需要患者病情好转,还要看监护人意愿。”陈晨说,有时候,医生并不能做全部的决定。“不仅患者要准备好,还要看他的家人是不是也准备好了。”
曾有一位精神科医生谈到他治疗的一位长期病患时说:“坐牢尚且有出狱时间,而精障患者什么时候出院却没有期限。”
翁文慧住在精卫中心已经快10年了,她的主治医师毕旭军说,其实她是符合出院条件的,只是出去以后没有住的地方。
“翁文慧的唯一监护人是她姐姐,已经当奶奶了,家里房子也不大,还有一大家子需要照顾,如果再要照看一个病人,确实有困难。”毕旭军说。
无人照料,社会不接纳,这不仅是翁文慧的困境,也是很多符合出院条件患者的困境。毕旭军说:“一方面,家属担心患者病情不稳定,出去有风险,又没有时间和精力照料他们,另一方面,社会上也很难有工作岗位肯接纳他们。”
精神科医生的困境
陈晨所在的5病区共有50多名患者,病区很大,但只有4名医生。
“其实精神科医生患有心理疾病的概率大于正常人。因为治疗病人是一个共情的过程,需要代入自己的感情,很容易心力耗竭,需要不断地自我减压。”陈晨手上有一些疤痕,是刚进院的新病人情绪失控时抓伤的。
毕旭军毕业于北大医学院,是精神卫生专业科班出身。直到现在,他都很少跟人说起自己是精神科医生。
“刚开始从事这个工作,环境和收入都不好,当时也曾经动摇过,如今做了20多年,觉得社会上确实需要这个行业。”毕旭军说,“普通大众对精神卫生缺乏认识。其实许多病人和家属都非常值得同情。这个病毫无疑问跟一个人的品德没有任何关系,而有的人得这个病,还受到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精神疾病,中国古称为‘癔症’,而英文翻译为hysteria(歇斯底里),本身就带有贬义。如今经过这么多年,人们才明白,这些人发脾气其实跟人品没有任何关系。”毕旭军说,“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接纳,体现的是医学的进步,也是社会的包容。”
回归社会的希望有多少
陆新声是法律专业出身的,第一次发病时,他已经取得律师资格证。生病,就像是人生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我周围的好朋友都了解我的病,都在帮助我,我不介意别人知道。生这种病会有思想包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要向前看,不能往后看。”
同样是25岁发病的小米则没有那么乐观,这已经是她第八次住院。
上海知名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本拥有美好人生的小米却在留学期间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对于她和家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打击。由于对住进精卫中心的排斥,小米每次住院的时间都很短,病情稍微稳定就出院,一直靠吃药控制。
出院后的小米凭借着高学历,很快就找到工作,但事情却并不如人意。小米正常状态下是个安静的女孩,一旦极端情绪上来,会疾走、吼叫。
“精障患者是非常孤独的,因为没有人理解他们。许多病人发病前本就性格内向,而带着病人的‘帽子’出去以后,更难以与人交往。”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防治科科长陈优说。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只要规律地吃药,是可以逐渐断药并痊愈的,达到稳定期以后和普通人一样工作。”陈优说,“我的患者各行各业都有。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窗口,去打破社会对他们的刻板印象,建立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精神障碍者的自救与回归,需要全社会施以援手,去掉刻板和成见。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少数群体,他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上观新闻 10.10 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