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10月09日 星期六

    电动自行车充电难,根源在哪儿

    《 文摘报 》( 2021年10月09日   01 版)

        从9月15日至9月21日,短短一周,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到的有关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的投诉量就达到2646件。电动自行车有什么“不得不”上楼的难处吗?

        没有充电桩无法充电

        电动自行车楼内充电有隐患,各街道、各小区物业一轮轮宣传,一轮轮告知,请居民不要在室内充电。可居民们想把车停到楼下,却发现没有车棚可停或是没有充电桩可用。这是电动自行车主们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

        小石桥胡同3号院居民宋先生反映,该小区建于1983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里没有充电设备,可电动自行车还在不断增加。

        9月23日记者来到小石桥胡同3号院,小区门口就是一条狭窄的胡同,几乎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晚高峰时,居民的电动自行车一股脑地“塞”进了院子。停稳了车,有个别居民将电池拆卸下来,顺道带上了楼。记者询问居民是否知道禁止在楼内充电的相关规定,一些直接回答:“不带回去充电我在哪儿充?”

        除了电池上楼的问题,还有居民反映小区里的飞线充电也难根除。可车主们也有苦衷,张先生说,他每天得靠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没地方充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我尽量不每天充电,三四天充一回,只能先将就着吧。”

        记者联系属地什刹海街道双寺社区,党委书记董攀峰告诉记者,属地也十分关注居民的诉求,街道相关科室、社区已经联系小区所属的产权单位,通过协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在获得产权单位支持后,社区已联系第三方单位尽快为小区装配充电桩,安装点位就选在小区的两个存车棚里。“今天上午工作人员已经到小区进行了实地勘察,下午小区保安就清理了车棚,为下一步的现场施工做好准备,充电桩预计在‘十一’假期前后便可安装完成。”

        此次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因为老旧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装需求近期骤增,相关第三方公司的业务格外忙碌。

        有充电桩却用不上

        “半年了,我们楼院里的充电桩一直是摆设。”文慧园小区居民向12345市民热线反映,小区里虽然安装了不少充电桩,但迟迟没有通电,居民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仍是难题。

        9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文慧园小区。楼院里共有4栋居民楼,其中只有1号楼属于带电梯的高层居民楼,而被居民频频反映“电动车上楼”问题的,也是这一栋。走进1号楼记者注意到,一楼大厅俨然成了存车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挤在一起,宽敞的大厅只剩下一条狭窄的过道。种种迹象表明,电动自行车被推进楼里的情况仍然普遍。

        “夺命只需100秒!”在1号楼各层电梯间门前都贴着宣传海报,提示居民不要在楼内、居室内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进行充电。但过了下午4点,楼道里的电动自行车还是多了起来。电梯门一开,有居民正费力地将电动车从电梯里拖出来,停到了楼梯间平台里。还有的居民虽然没推着车,手上也拎着电瓶。

        “是怕着火呀,但是确实没地方充电。”一位居民反映,小区里虽然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但从大约半年前安装以来,到现在也没通过电。

        文慧园小区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均无法正常使用。走遍小区的楼院,记者只找到了一组正在工作的老式充电桩,上面的插头仅有6组,充电桩周围的电动自行车停得里三层外三层,6组电线被拉得老长。“就这6个插头根本不够用啊。”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小区里租住着一些外卖骑手,仅能用的这组充电桩也时常被外卖车占着,充完一块电池再充一块,其他居民很难插空。

        赶上下雨,两头为难

        “现在小区里的充电桩实在太过简易,连个遮风避雨的顶棚都没有。”青年汇佳园一期居民张女士反映,小区内的充电桩被设置在露天区域,每逢降雨给车充电就成了难题。

        根据居民指引,记者在小区12号楼南侧广场上看到了所谓的简易充电桩。中秋假期前两天一直下雨,一些车主用塑料袋将充电器紧紧包裹了起来,还有的车主将充电器放入车筐并用布罩了起来。对于这样的操作,居民们也是无奈,他们称,充电器套了袋子散热变差了怕着火,不套袋子被雨淋湿了又怕短路漏电。

        张女士说,这样充电,无论是对车辆自身还是周边的行人都有威胁,所以,不少人不得不把车推回楼里充电。

        解决居民后顾之忧

        针对以上情况,北京市政协委员朱良建议,应把充电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从城市规划、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方面统筹考虑,不应由小区物业公司独自承担建设成本。

        而大兴区的尝试,为其它小区提供了借鉴。自2020年起,大兴区推广智能换电桩试点以来,已经在大兴区的街头安装了80组,1组换电桩可以服务50至60名用户,如此算来,受众人群最少在4000人左右。

        可别小看这些“小柜子”,它叫智能换电桩。采用专用的电池和自动识别系统,居民行驶至换电桩后,将电池放到空置电池仓内,换电桩随即弹出一块满电电池,全程10秒就可完成,代替了以前需要8小时充电的模式,可以跑上四五十公里。

        换电桩配备的新电池只能在换电桩内充电,从源头可以杜绝室内充电安全的隐患。换电柜配有高温报警、自动断电等一套保护措施,安全系数高。如果遇到像充电过程中发生故障或者其他危险时,系统会第一时间断电,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

        (《北京日报》9.24 景一鸣 陈圣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