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28日 星期二

    功能饮料三大乱象不容忽视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28日   02 版)

        在花样繁多的饮料市场,功能性饮料因具备一些“特殊功能”而备受部分消费者钟爱。但功能饮料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乱象亟待治理。

        超量使用添加剂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饮料都号称功能饮料,但大部分所谓的“功能饮料”其实是《饮料通则》中的“特殊用途饮料”,包括运动饮料、营养素饮料、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以及其他特殊用途饮料。

        记者调查发现,有几款知名品牌的功能饮料涉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其中,某款声称具有“抗疲劳、调节血脂”保健功能的“保健饮料”标签显示,每100毫升饮料含“维生素B6”5毫克、“牛磺酸”1000毫克。参照国家标准,其“牛磺酸”含量大约超标数十倍。

        假冒高仿迷人眼

        “我曾经在某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箱‘红牛’饮料,结果发现是高仿的。这箱饮料的外包装上的字体、色彩等外观设计跟正品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汉字‘红牛’上方的一行英文有一个英文字母不一样。”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包括“红牛”在内的“功能饮料”其成本并不高,除去瓶(罐)体后,饮料本身的灌注成本大约是每瓶(罐)几角钱。但是,零售终端的销售价格往往是成本的数倍。

        “正是因为成本小、利润大,一些不法商人才盯上了知名品牌‘功能饮料’,大肆造假生产销售高仿产品,甚至生产销售一些三无产品。”上述业内人士说。还有一些宣称进口的“功能饮料”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公开销售,却没有中文标签。这同样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

        饮料冒充药品

        “当前,要警惕有一些所谓的‘功能饮料’和普通饮料冒充药品销售。”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获取的一份行政裁定书载明,某饮料生产厂家在其产品外包装正面通过字体、颜色等组合方式标明“金音钩藤茶”“金银花”等字样;在外包装背面标明“性状:本品为黄棕色液体,味微甘甜”“建议用量:每日3次,每次1支”等内容。“性状”是药品标签应当标明而食品标签不要求标明的内容,其“建议用量”与药品标签的“用法用量”类似,且标有“净含量:10ml×10支”等标签元素。其标签虽标明“植物饮料”字样,但综观涉案产品,其标签与药品标签相似度极高,易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是药企生产的一款含有金银花等中药材的药品,与该产品的食品属性相混淆。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即便是保健饮料也不能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并应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的“关于饮料的消费提示”特别提醒消费者,饮料不可过度饮用,更不可将饮料替代日常饮水,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

        (《中国商报》9.13 杨宏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