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25日 星期六

    我们给自己挂上的“鸟笼”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25日   07 版)

        ■卜涵秋

        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它是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这个心理效应的发现,源于詹姆斯和朋友的一个赌注。

        1907年,詹姆斯与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两位哈佛大学的退休教授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一天,二人聊到詹姆斯的研究成果,詹姆斯想卖个关子,就说倘若卡尔森能将一只鸟笼挂在家中显眼之处,那么过不了多久他一定会买一只鸟放进去。卡尔森从来不曾养过鸟,自然不相信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而且他认为,自己的生活自己做主,詹姆斯怎么可能控制自己的想法呢?于是二人就此立下了赌注。

        没过几天,卡尔森的生日到了,他收到了詹姆斯送来的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鸟笼被卡尔森挂在客厅的显眼之处,每一个来访的客人都会看到这个空荡荡的鸟笼,并向卡尔森发出同样的疑问:“教授,你养的鸟何时死了?”卡尔森出于礼貌,不得不无数次地回答好奇的客人的问题,表明自己从来不曾养过鸟,鸟笼只是一件艺术品。

        这个答案显然不能让客人信服。他们或用怀疑的目光看着卡尔森,困惑于他不愿意承认所养的鸟死亡的事实;或以为他心爱的宠物死掉了,伤心难过不愿意再提起,甚至委婉地安慰他。一段时间以后,被客人们的问题和目光困扰的卡尔森教授不得不去买了一只鸟,以解脱自己于“苦难”之中,自动钻入了詹姆斯的“鸟笼”。威廉·詹姆斯的确据此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学效应——鸟笼效应。

        何谓鸟笼效应?它是指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在自己的内心挂上一只“鸟笼”,继而不由自主地往笼子里放入“小鸟”。这里的“鸟笼”其实就是人们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而“小鸟”则是在这种思维模式引导下做出的决定。鸟笼效应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这其中涉及潜意识和心理暗示。让我们通过卡尔森的具体行为来分析一下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詹姆斯在初先给卡尔森施加了一个心理暗示——给你一只鸟笼,你一定会在不久后养一只鸟。尽管卡尔森一再从心理上进行抵制,然而,这个信息还是先入为主地进入了卡尔森的潜意识。在双方的赌约中,鸟笼必须挂在显眼的地方,又为强化心理暗示的效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卡尔森在人类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一看到鸟笼,就会想到鸟。同样在人类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来访的客人一看到鸟笼,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鸟,而空着的鸟笼,自然令客人想到是鸟死了,继而展开自由联想,导致了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

        此时,卡尔森就处于人们共同的心理状态之中——鸟笼是用来装鸟的,鸟死了,必须再养一只鸟。倘若卡尔森不养一只鸟,就成了共同群体中的异类,必然会引来众人不停的质疑与劝慰。于是,卡尔森为了寻求归属共同群体的存在感,就被从众心理影响而买了一只鸟。

        一只小小的鸟笼竟然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会让一位物理学家在明知赌注底牌的情况下缴械投降!由此可见,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要在认识鸟笼效应影响的同时,主动发现自己身边的一个又一个“鸟笼”,在承认惯性思维存在的同时,积极寻求变化,以突破“鸟笼”的限制。比如,在此过程中,要敢于面对并接受他人的不认可,勇于舍弃,用理智思考问题,发现“鸟笼”存在的动机,及时提醒自己避免因他人的影响而做出不正确或不理智的决定。

        (《鸟笼效应》水利水电出版社 2021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