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这么多年,反而看不懂一张电影海报了。
即将上映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长津湖》告诉观众,一部电影可以有五种“主演”。制片方发布的海报上,两位演员是“领衔主演”,还有1位“特别主演”、3位“主演”、1位“特邀主演”和1位“友情主演”。
对“领衔主演”,影迷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友情出演”大概就是客串演出性质。可是,“主演”加上“特别”“特邀”“友情”前缀,就有点儿挑战大家的理解能力了。
这些年,制片方越来越有创意了,反映在海报、片头、片尾字幕上,就是越来越让人一头雾水。去年10月,电视剧《雪中悍刀行》公布参演阵容,将男女演员分别排序,领衔主演、特邀主演、特别主演、联合主演、友情主演等“主演”的男演员23人,女演员13人。有观众好奇了:难道演员“全是主演”?
令人眼花缭乱的海报里,看不到演员对自身职业的尊重——这些人到底是有多么看不上“配角”呢?配角并不跌份。很多年前,导演许鞍华拍摄《半生缘》,大明星梅艳芳、葛优都甘做配角;电影《霸王别姬》,配角有葛优、英达等大腕,他们的表演熠熠生辉。
就算一部电影大牌云集,署名也可以向观众交代得清清楚楚。王家卫导演的电影向来群星璀璨,《东邪西毒》八大主演,个个都是角儿。但是,顺序排得很清楚。在戏里,每个演员都为自己的角色服务。观众评价的是演出是否达到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而不是什么排名。
跌份的是,戏演得稀烂,“排面”却非要争个十足。片场不好好演戏,场外的“戏”比场内还多。那些林林总总的“创意”署名方式,就是为此发明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能单怪演员或者片方,而是“资本加持、流量护身”的畸形产业模式。
畸形模式下,排名的先后、署名的字体大小,都可以引发撕番。广告代言商品越高端越好,“全球代言”比“中国区代言”高贵,同台亮相“C位”最光荣,出席同一场合都想当“大轴”。总之,处处都要显示“我更红我更有市场我身价更高”。“做数据”的种种操作中,假播放量、假收视率、假作品评分就顺理成章了。能够体现地位的海报,更是一寸都不能让。
其实,一张电影海报的“正确打开方式”,无非是诚实地告诉观众这部电影是什么题材,主创人员是谁。不要再玩“挂羊头卖狗肉”的文字游戏了。
(《中国青年报》9.15 张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