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不易,希望您能支持,谢谢。”对于此类地铁扫码“求支持”的行为,很多乘客不胜其扰,这类行为该如何治理?
佳琪曾经就是一名“扫码族”,大学期间,她在朋友的推荐下,找到了这份相对“轻松”就能挣钱的工作——地铁扫码。在学习了“我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期需要一些粉丝量,希望您能支持我”之类的话术后,佳琪得到了公司给的一部专门用来扫码的手机。
“每天固定工资是200元,要求至少扫码加好友100人,当日扫码人数超过100人后,每多一个人扫码就可以多得1.5元。”佳琪扫码的微信号主要是用来推销产品,其中涉及营养品、衣服、高仿包等各类产品,她们完成一天的扫码后,将手机交回到公司,会有专人对这些微商号进行运营,负责对接新用户和发布朋友圈广告。
佳琪后来了解到,这些大量通过扫码加好友的微信号还有另一种用途,就是直接卖号,有一些微商或企业会高价直接购买这些加满好友的微信号。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这些“扫码族”的行为已经涉嫌侵犯乘客的安宁权。民法典中生活安宁权被正式纳入隐私法律保护体系。安宁权天然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物理空间的安全与安宁,以免受任何物理上的非法、不当侵入;另一个是心理、精神上的安稳与宁静,以免受任何心理和精神上的非法、不当侵扰。
按照民法典相关规定,侵扰、侵害乘客安宁权严重的,有可能要承担物质损害赔偿责任,甚至是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然而,实际中对于此类行为,地铁方面的管理手段却较为有限。北京地铁工作人员表示,“扫码族”的工具仅需一部手机,其余与普通乘客无异,因此很难从事前进行防范,只能是发现后及时制止。不少民众认为,应进一步完善《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相关规定,禁止扫码求关注行为。
(《法治日报》9.14 赵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