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德国更为崇尚博士头衔,拥有博士头衔的人永远将头衔放在名字前,印在身份证、护照、驾照和其他证件上。如果某人是博士,那么,其名片、银行卡、保险卡、交通卡上,都可以印上“Dr.”的字样。
在德国文化深处藏着头衔狂热,这一传统根深蒂固。从16世纪开始,博士头衔被德国社会认为几乎等同于贵族头衔。若非出身名门望族,要想向上流动,除非拿下博士学位。博士头衔背后的智慧、勤奋、能力、自制,不再只是对个人知识成果的肯定,还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改变。
德国社会的共识是文凭的高低与能力大小成正比,因而博士头衔对于就业和升职都有帮助。正因为如此,德国各行各业都以拥有博士学位为荣。德国16名内阁部长中,10人是博士。德国各政党中也有数百名博士学位拥有者,联邦议员博士比例为18%,居全球之冠。
然而,2015年,德国VroniPlag网站上发布的151个博士论文抄袭案例中,85个来自医学领域。向来受人尊重的德国医学博士,究竟有何难言之隐?
“一般来说,德国医学博士论文在学术上不受重视。剽窃一旦被发现,得到公开讨论,就会很快被大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学者韦伯在《德国医学博士论文中的剽窃》一文中指出。
早在2004年,德国科学和人文理事会就强调,医学博士的研究通常只构成“形式”研究,其学位价值远远比不上其他科学博士学位。德国医学院本科学生中,预计有60%完成博士学位。而其他学科平均只有6%的本科生攻读博士学位,差距悬殊。
如此庞大的医学博士规模,加上紧张、高强度的临床工作,又怎能期待每篇医学博士论文都有真知灼见?相比其他学科,医学博士论文篇幅少得可怜,不满一百页。在明斯特大学医学院,甚至接受博士生与导师、师兄、师姐合著的国际医学期刊论文作为博士论文。
2010年,欧洲研究委员会决定德国“医学博士”不能被视为博士。
德国社会作出过反省:对于学术头衔的追求,是不是太过走火入魔?
前几年,德国绿党议员提议修法,不在身份证明文件中加注博士头衔。拥有博士学位者抗议:“博士头衔是我名字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国家,理应表扬学术成就,不能因噎废食。于是,修法之议胎死腹中。
学术上,德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也有傲人的传统。可是,构成这个“诗人与思想家之国”传统的那些巨人,并不喜欢自称康德博士、歌德博士、黑格尔博士、海涅博士、马克思博士、爱因斯坦博士……对于德国人来说,是时候浇熄内心的狂热、放下高学历情结了。如是,才能让真心追求知识者追求知识,让追求权势者另寻道路。
(《法治周末》9.9 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