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重构审美,推动短视频健康发展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14日   07 版)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行业快速发展,使传统社交平台的受众迅速转移。刷短视频、看直播、下单抢货,成为了大众数字生活的高频率关键词。《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高达88.3%,用户规模为8.73亿。央视《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的休闲时间中有大约38%的人在刷手机,而其中排在手机娱乐第一位的便是刷短视频。巨大的市场带来了对关注度的争夺,由此产生的“审丑”短视频不断冲上热搜榜,成为“杀时间”的一个利器。

        短视频“审丑”现象的出现,折射出了部分人的“围观”心理,在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下,来自工作、家庭及社交的压力,使人们更倾向于获得“即刻满足”。“审丑”短视频取材自生活,带有较“接地气”的“找乐”属性,“看奇葩”似乎成为了看客们戏谑生活、应对压力的突破口。然而,短视频领域的“审丑”现象不容忽视,更不容小觑。“审丑”现象将很可能导致“娱乐至上”主义的思想决堤,其中一些违背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内容,强势挤占主流文化份额,对青少年的成长以及对社会心态的稳定无疑百害而无一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在短视频平台中分羹获益,推动着“审丑”短视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太多粗制滥造、价值扭曲、低俗作态的短视频,是对正能量、主旋律文化作用的一种消解。为此,重构审美、引领审美,培育大众的审美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丑与美均是存在于现实生活的自然状态,在短视频风靡全球的背景下,人们应当对丑与美的客观存在与各自的艺术表达拥有更加理性和清醒的认知,并以至纯至简的审美情操共同应对审美异化危机。值得肯定的是,国家对短视频平台的集中整治,在抑制“审丑”短视频野蛮生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审丑”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仍然无法单纯依靠制度的约束而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对短视频发展的文化引领,实行短视频分级制度。各个主流短视频平台需充分发挥出“把关人”的角色作用,推动短视频回归生活美学。文化创作主体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短视频艺术诠释美好生活。以高质量的作品,不断深化大众对文化的认知。持续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使人们能够接触到更为多元的网络社会,循序渐进地培育人们对审美的独立思辨能力。要用更高水准、更贴近大众生活的短视频作品,高度概括生活、反映时代。对人们的审美心理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激活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想象力,树立起大众正确的审美观,从而用短视频启发思想、引领观念、重塑审美。真正让源自大众内在精神世界中对审美的朴素追求和推崇来净化网络短视频空间,共同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美好数字生活。

        (光明网 8.9 郑士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