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已经落幕,各国媒体和体育智库的“赛后小结”也陆续出炉了。尽管有美国媒体宣称“奥运奖牌不再体现国家文化实力”,但从赛后各国的反思和总结来看,没有一个国家不在乎金牌,以“举国之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绝非中国独有,且将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借鉴效仿。
“新日本人”是“秘密武器”
日本在东京奥运会上凭借东道主之利,一举获得27枚金牌、58枚奖牌,仅次于美、中两强,列奖牌榜第三位。
能够在奖牌榜高居“榜眼”,一个原因是作为主办国,日本在本次奥运会上新增了一些本国运动员擅长的项目,比如空手道和滑板。但更加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日本为这届奥运会进行了提前布局,尤其是引进了一批归化入籍运动员,迅速提升了篮球、田径、网球等原本弱势项目上的实力。
英国:25年苦心经营
这届奥运会上,英国队共获得22枚金牌,21枚银牌和22枚铜牌,在奖牌榜上排在美国、中国和东道主日本之后排名第四。
对于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而言,这个成绩可谓远超预期。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英国仅获得一块金牌,英国政府决定动用刚成立不久的国家博彩基金,投入训练顶尖运动员。预算分配也是基于“毫不留情”的“性价比”考量,大力倾斜向最有希望在奥运会上夺牌的项目。
当然,“唯奖牌论”也产生了一个负面后果,就是英国“偏科”现象严重:自行车游泳田径等“强项”经常出现一人独得多金的情况,而球类等集体项目因为投入产出慢,不受重视,成绩越来越差。
德国:“业余体制”行不通
跟英国收获本国奥运会史上“最伟大成就”相比,德国在东京奥运会则遭遇了彻底的“滑铁卢”。本次东京奥运会德国只获得10金11银16铜,总计37枚奖牌,排在奖牌榜第九位。过去,德国一直是个奥运强国,曾长期霸榜“Top3”。为什么下滑如此严重?
实行国家统一培养顶尖运动员体制的东德,曾经是奥运会历史上的金牌大户。两德统一之后,德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大幅减少,每届奥运参赛选手中,只有一少部分是职业运动员。选手从联邦政府获取的财政资助,甚至不够应付训练开支,不足部分需要自行解决。至于日常生活,更是只能靠自己。即便运动员在奥运会中夺得金牌,奖金也仅为2万欧元。经此一役,德国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将从2022年起全面开展竞技体育机制改革。
(《瞭望东方周刊》9.1 戴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