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14日 星期二

    “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14日   06 版)

        亚当·斯密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中说,“同情心”和“功劳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特性。正因为人类有这种特性,社会上才有人肯为慈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从分配的角度看,捐助慈善公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收入结构,但却又不同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所以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三次分配”。

        最近有学者写文章,建议国家尽快出台财产税和遗产税法,认为此举可强化富人的捐助意愿。我赞成开征财产税和遗产税,但目的不能定位于逼富人捐助。第一,政府征税属于再分配,并不是三次分配;第二,用征税的办法逼富人捐助,税率要足够高才能起作用;第三,征税是一把双刃剑,税率过高势必影响人们的预期,抑制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其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

        我理解,中央强调发挥三次分配的作用,并不是强迫高收入者“均贫富”,而是要借助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人们自愿捐助。现实生活中,激励人们捐助的办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为捐助人支付对价。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对价”,不是给捐助人支付货币,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捐助人的需求。

        一般地讲,低收入者更看重物质需求,中高收入者更看重精神需求。

        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人们的财富增多,财富的边际效用会递减。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用自己的财富去换得社会尊重。举个例子:邵逸夫是香港著名电影制作人,可我尊重他并不是因为看过他制作的电影,而是他为我母校捐建图书馆。今天内地许多高校都有“逸夫馆”或“逸夫楼”,教学设施用他的名字命名,是为了满足捐助人获得尊重的需求。

        美国慈善业发达,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人信奉基督教,希望下辈子能进入天堂。基督教教义讲,基督徒来世要进天堂,今世就得努力挣钱、努力省钱、努力花钱。努力省钱是指自己要节俭,而努力花钱是对捐助慈善要慷慨。是的,美国企业家热衷慈善,是他们有来世进天堂的精神需求。

        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国内企业家捐助慈善,所希望得到的对价是“社会荣誉”(功劳感)。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赋予捐助人对等的荣誉?我提三点建议:第一,将“慈善家”称号分出不同层级,并由国务院制定统一标准;第二,不同层级的“慈善家”称号皆由各级人民政府授予,其他机构不得滥用;第三,营造崇尚慈善家的舆论氛围,让慈善家有“功劳感”,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学习时报》9.8 王东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