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04日 星期六

    菜市场里的女作家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04日   01 版)

        陈慧在写作。

        历尽生活的捶打,陈慧在菜市场细数人间百态,用文字抚平心里的褶皱,将生活的疙瘩捋顺。她没有想过会成为作家。

        媒体镜头突然对准她,她没感到多么惊喜。“你跟卖烧饼的说你上电视了,烧饼会便宜吗?出了两本书,日子没什么改变。”她说,“写作是爱好,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井里凿开一道光

        在菜市场见到陈慧时,她正被一圈人围着,一根短辫低低扎在脑后,皮肤黢黑,嗓门洪亮,拿货、找钱、寒暄,爽脆利落,黑色腰包里装着一叠五块十块的钞票和一些钢镚儿。

        因为排行老三,在余姚梁弄菜市场,大家都叫她“阿三”。每天清晨不到6点,她推上自己改装的推车,里面塞满了上百种生活百货。

        她常年摆摊的那条小街在菜市场边,因为她而出名,人们都说买百货就去“阿三摆摊的街上”。她的小摊子来往的大都是老年人,嘴里说方言,用现金交易。她卖的也是一些生活的角落里用到的东西:砂锅夹、苍蝇纸、蚂蚁药、做衣服的顶针、打肉的锤子、割稻的镰刀、鱼刨子、暖瓶塞……

        26岁时,阿三从老家江苏如皋嫁到浙东小镇。在此生活的17年间学会了地道的梁弄方言,孩子9个月大时,为生活所迫,陈慧出来摆摊。

        她喜欢菜市场,那是一个亲切、温暖、充满善意、生机勃勃的好地方。在菜市场里,她汲取写作的灵感。养父母“拉拉扯扯半生的婚姻”、铜匠遭大病后终于戒了烟、开杂货铺的老板娘说起疯儿子红了眼眶……这些成为她笔下的人物。菜市场里的物什也变成了她的修辞:灯泡像“干瘪的橙子”,自己则是“贴地生长的牛筋草”。

        从菜市场回家的路,要经过一条长长的斜坡。陈慧使出全身力气,推动近两百斤重的一车货向前走。有了点积蓄,她往家里搬了台冰箱,房间里装上了空调,“想活得舒坦一些”。

        在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里,她的日子简单得分不出昨天、今天和明天。过去的生活像是困在一口井中。有一天,她尝试着,从井里凿开一道光。

        笔下的人物真实粗粝

        上午10点左右,梁弄菜市场的热闹劲儿散了。陈慧跨上一辆男士摩托车,骑到东溪桥头,拐入一条村道,通向几百米外的小万家村。一条小溪旁的小平房就是陈慧的家。

        凳子长久没有人坐,搁“荒了”;客厅电扇的腿也坏了,醉汉般地摇摇晃晃。一台老旧的台式电脑摆在卧室窗口边,黑色外壳,键盘缝隙里积了厚灰。十几年间,除了在菜市场摆摊外,她大多数时候就这样待在房间里。

        2010年冬天,她从菜市场抱回一台电脑,牵上网线,注册了一个QQ号,在自己的QQ空间里断断续续敲下一些文字:“我想烫头,我想修眉,我想颠覆自己,我想还是算了。”

        最初的写作无关文学,流水一样,断句、篇幅随心。她对着电脑倾泻一通,觉得“心里好舒服”。一年多后,文章的雏形出来了。

        摆摊的热闹和写作的安静在她身上形成一种互补和对照。去县城进货、等公交的空当,她从站台对面的摊位上买两本杂志,囫囵读一读。平日里打发时间,她喜欢拿起书看,沈从文、汪曾祺……在写作上,她没有宏大的选题和深刻的野心,笔下皆是身边人。

        有读者在网上看到文章,夸她写作有灵气,“真实粗粝,结实又有活力”“有一股子韧劲儿”。架不住表扬,她马上挽起袖子再接再厉往前写。

        在自己书的后记中,她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从没想过写作有什么用途,就是想让自己安静下来,觉得不那么孤独。”“我有两个窗口。一个让我趴着,窥视近在咫尺的凡间;一个用来飘着,放纵灵魂四处徜徉。”

        用文字解决不如意

        几天前,陈慧的腿上生了疮,疼在骨头里。不能走路和摆摊,她躺在家休息了十多天,难得地用起了社交账号,在上面吆喝着卖自己的书。

        “我的应变能力很强,但我不能不生活。靠写文章不能生活,不摆摊没有收入了我就得卖书。”她手上拿着刚收到的三张绿色稿费单,是当地报纸刊登她的文章后寄来的。

        陈慧说,“我不忌讳对钱的热爱,这也是对生活的热爱。我自己托不起的我也不惦记。”已经出版的两本书《渡你的人再久也会来》和《世间的小儿女》,余姚市政府的文学精品扶持项目替她负担了出版费用,除去赠予亲朋好友的,剩下的加起来卖了3万多块钱。

        她始终认为,如果她是“顺遂”的,可能当不了作家。既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3岁被父母送人,在养父母家长大,又因为生病须终身服药。职校毕业,做过裁缝,开过百货店,26岁从苏中平原的家乡嫁到浙江,遭遇婚变,40岁离婚,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她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坎坷人生,孤单如影随形。”

        一个天性柔软的人,被生活“打铁”打硬了。在菜市场里风风火火,好像是在掩盖生活中的委屈;她往返于家与菜市场,也往返于笔下的文字和辛劳的日子。

        那段时间她更加依赖菜市场,那里热气腾腾,可以找人说说话,收集生活的灵气;收摊后,她就独自关上房门写作,用文字解决生活里的不如意。

        孤单生活在这个小镇的几年,她过得激进又迷惘。有找她合作出书的、要当学生的、让她开直播的……面对改变生活的可能性,她感到警惕和不安。“那些网红,赚了大钱就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心思浮了,没法静下心写东西。”

        生活的磨炼,锻造出一个固执强硬、谨慎防备,却又无比清醒的人。“我安安静静地过,心里舒服。”“我只赚我能赚的钱,我选择宁静的生活。”在陈慧看来,谨慎也是美德,她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坚定回归到一种“生活主义”。

        她也不觉得写作有什么高贵的,“生活才是最高贵的,我们可以编排文字,但生活是在编排我们”。

        (《新华每日电讯》8.30 郑梦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