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9月04日 星期六

    人类为什么需要残奥会

    《 文摘报 》( 2021年09月04日   02 版)

        在东京奥运会闭幕十几天之后,东京残奥会拉开了序幕。从1960年第一届残奥会至今,这项特殊的体育赛事不仅坚持了下来,更蓬勃发展。

        首枚金牌的诞生

        东京奥运会的首个比赛日,李豪为中国队夺得了本届比赛的首枚金牌。他在男子佩剑个人A级赛中获得冠军。刺出胜利一剑后,李豪用左腿支撑身体,欢呼着站了起来。

        在很小的时候,李豪就因为车祸失去了右腿,而在接触击剑后,李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用手里的剑刺中的不只是对手,还有挡在他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不幸。

        早年右腿旧伤留下的后遗症和训练受的新伤,让李豪的击剑生涯充满挑战。而在练习了几年之后,李豪发现自己的一些技术动作需要推倒重练。别无他法,他只能更加刻苦。

        佩剑个人A级赛和普通的击剑比赛不一样,运动员坐在轮椅上,靠上身、手臂的移动来进攻和防守。尽管几乎没有位移,但上半身动作很大,比赛同样非常好看。

        李豪的长臂成为了优势,他在东京一路过关斩将,为中国队摘得了本届残奥会的首枚金牌。而在他夺冠的时候,远在家乡的妈妈还正做着农活。

        残疾人体育运动,给了千千万万像李豪这样遭遇不幸的人新的生活动力,给了他们一条可以获得鲜花和掌声的道路。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

        四十米长绳

        四十米的距离有多远?是大多数人全力奔跑,不用10秒便能到达的距离。但对于侯斌来说,13年前的那四十米距离,让他拼尽了全力。

        作为连续3届残奥会跳高比赛的冠军,侯斌在北京残奥会开幕前20天时,得知自己成为主火炬手候选人。

        他在9岁那一年的儿童节——因为意外失去左腿,生活一瞬间陷入了黑暗。但侯斌没有放弃希望,他走上田径场,成为一名跳高运动员。没有左腿,右腿却依然有力,他一次次起跳对抗地心引力,就像自己对抗命运的不公。1996年亚特兰大残奥会开始,侯斌连续三届残奥会获得F42级跳高冠军。

        2008年9月6日,初秋的北京,鸟巢里热闹非凡。侯斌将火炬安置在轮椅的支架上,双手紧紧抓住约40米长的绳索,开始了漫长的攀爬。全场观众注视着他,最终看着侯斌点燃绳索尽头的主火炬。

        这个画面成为了一代人的珍贵回忆。残奥会远不止是残疾人运动员的体育赛事,更是人类意志、美德与智慧的展示。

        阿富汗国旗

        尽管因为疫情而迟到了一年,但东京残奥会最终没有爽约。但有些人却没能够踏上日本的土地,错过了这次盛会。由于阿富汗国内形势严峻,机场关闭,阿富汗残奥选手最终只能放弃参赛。

        在残奥开幕式上,志愿者举着阿富汗的国旗进入会场,这一幕让世界为之动容。这是残奥会的特别之处,这里既有爱与和平,却也提醒着人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

        1948年,古德曼医生牵头举办了斯托克-曼德维尔残疾人体育比赛,16名坐在轮椅上的伤残士兵参赛,这些士兵因二战落下终生残疾,这是残奥会的最初灵感来源。

        几十年以后,参加残奥会的依然有因为战争而伤残的选手。在战场上,人们因为国家的不同利益而互相伤害,但在残奥赛场,他们可以用更文明、友善的方式公平竞争。

        (中国新闻网 8.29 王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