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8月28日 星期六

    "互联网读书人"应运而生

    《 文摘报 》( 2021年08月28日   02 版)

      “互联网读书人”在当下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在原有学院、民间等评价体系之外,又打开了一个直接面向大众的文学场域。

      他们擅于利用不同媒介形式,如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以自己为中介沟通纯文学和大众文化消费,打破文学研究的封闭范式,召唤更多受众关注文学。他们的文学评论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传播习惯——与现实生活相互沟通。

      当读书从私人转向公共时,大众对于“读书人”的期待和描摹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书呆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变得越来越富有情趣化。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在互联网上受到瞩目,如止庵、史航、绿茶等,他们将读书变为一种职业、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读书人”区别于传统书评人,不侧重评论;也区别于学者,不侧重研究,而是探索“读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路径。

      他们致力于向大众普及、传播文学,把欣赏文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活跃在不同媒介,根据媒介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比如在微博侧重话题讨论,在抖音侧重情感抒发,在今日头条侧重文本阐释、细节打捞,在小红书侧重阅读和日常生活的勾连。借助互联网,他们越来越将自己变成“媒介”。

      “互联网读书人”的评论有其鲜明特点。点评时常一针见血,常有精彩的句子和想法,引起读者共鸣。与学院派的理论缠绕和空洞话语相比,“互联网读书人”的文学评论都落在具体之处,一个结构、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一个词语,言之有物。

      “互联网读书人”看似具有独立性、不依附于某个组织,但实际却与资本紧密结合,顺应着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亦被网络流量所影响。

      (《文汇报》8.15 霍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