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撞车”不算,最近电视剧的名字也高度雷同。
观众刚搞清楚《我是真的爱你》《原来我很爱你》是两部剧,又要忙着分辨热搜上的《你微笑时很美》和《对你的爱很美》有何不一样。刚送走《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又迎来《你是我的荣耀》。
且不说剧集品质水准是否过硬,光是面目相似的剧名就很难让观众提起兴趣。剧名本是一部作品的“门面”,起得好,宣传效果事半功倍。可从什么时候开始,影视主创连一个说得过去的名字都懒得起了?
其实,影视片名、剧名“撞车”并非当下市场的新问题。伴随着市场的繁荣和互联网平台的崛起,影视剧产量大增。产能暴涨背后,一批从业者压缩了作品打磨周期。相应的,与其说是片名剧名“撞车”,不如说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靠片名剧名“蹭热度”,用相似度“骗”观众走进剧场。
比如2010年《人在囧途》爆红过后,徐峥导演的“囧”系列还在路上,《车在囧途》《真爱在囧途》等一批“囧”片扎堆出现。这当中,创作惰性有之,但更多的是一种借力成熟品牌的投机心理。
盘点记忆中的经典电视剧,剧名不但简洁有力,同样高度提炼了作品主旨内容,方便观众记忆。《渴望》道出改革开放后人们压抑许久的情感需求;《潜伏》点明地下工作者与敌人较量的剧情主线;《亮剑》则将主人公李云龙率性豪迈的个性展现无遗……哪怕在当下,《觉醒年代》呈现的是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批“觉醒者”的群像。
因此,只有奔着精品而去,才会从故事内容到演员演技,乃至剧名海报都层层把关,反复推敲,力争“无一短板”。
(《文汇报》8.6 黄启哲)